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旅遊】〈影像行旅〉印加傳奇 朝聖之旅─秘魯

2018/05/14 06:00

古印加神奇的建築工法,穿著傳統服飾秘魯婦人行經著名的12角石。

撰文˙攝影/亞瑟王

庫斯科太陽神廟被改建為聖多明哥修道院。

庫斯科武器廣場,庫斯科市的地標。

3月的秘魯安地斯山高原上,陽光燦爛閃耀,黃色野花在田野間恣意綻放,隨著微風輕擺,與梯田上馬鈴薯紫色小花,以及藜麥穗黃紅漸層交錯,在翠綠的大地與梯田舖陳開來,遠方是高聳入雲的雪山,從雲隙灑落的光影,美得令人屏息。

從空中看莫雷梯田,非常奇特。

在這純淨無瑕的高原上,蘊藏著無數印加神祕遺跡,伴隨也許正是太陽神因第(Inti)與大地之母(Pachamama)賜予的美景,讓旅人帶著些許詩意,以及朝聖的心情,深入古印加文明探索揭祕,拜訪著名的「性感女人」(印加巨型石牆遺址Sacsayhuaman,發音近似英文的Sexy Woman),然後直上傳說中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密斯密奈社區居民正在用餐,導入觀光資源有助維繫他們的傳統生活。

「朝聖」,是的,從古印加帝國(Inca Empire)首都庫斯科(Cuzco)前往馬丘比丘,大抵是沿著湍急的烏魯班巴河 (Urubamba River)所形成的谷地,高山環繞,稱為「神聖山谷」 (The Sacred Valley),自古就是朝聖之路。沿途拜訪神奇的印加文明遺跡和傳說,佐以現代科學解釋,也許是逾3000公尺的高海拔稀薄空氣作祟,那些解釋只是徒增印加遺跡強烈的神祕氛圍。

聖谷中的馬拉斯鹽田極為壯觀。

安地斯山高原的農作物為大地作畫。

傳說的起點 庫斯科

俯瞰已列入世界遺產的庫斯科古城區。

相傳印加帝國大概始於西元1200年左右,當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史前時代,到印加帝國時期集其大成,定都於海拔約3400公尺的庫斯科城,秘魯奇楚瓦語(Quechua)「庫斯科」意味著「肚臍」,意思大概是世界的中心。

從庫斯科現今的發展規模和建築,約略可見當時西班牙殖民長期佔領的野心,在印加建築地基之上,將庫斯科打造成歐洲城市一般的景觀,1983年庫斯科的古城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也是如今探索印加文明的起點,古城區許多地標,表面上看起來是紅瓦白牆的典型西班牙式建築,地基卻是印加時期最富盛名的石砌工法,值得細細品味。

印加帝國以庫斯科為世界的「肚臍」,而庫斯科的肚臍在昔日的太陽神廟庫里康查(Qorikancha),也是印加帝國的信仰中心,相傳太陽神廟從地板到城牆都包覆著黃金,庭院裝飾金碧輝煌更不在話下,也因黃金錢財露白盛名遠播,16世紀招致西班牙人入侵淘金滅國。

流傳數千年鹽礦 馬拉斯鹽田

西班牙人佔領庫斯科後,拆毀太陽神廟搜括財物,並在太陽神廟的石材基座上興建聖多明哥修道院和教堂,後來發生地震震垮修道院,太陽神廟基座並無損傷,但修道院仍以神廟地基再重建。現今進入聖多明哥修道院昔日神廟庭院,仍可見完整的神廟石牆基座,令人讚嘆印加工匠的鬼斧神工,修道院後方還留有太陽神廟的日晷,「肚臍」則座落在方形庭院正中央,像個水井一樣。

離開庫斯科後是盡是翠綠田野,印加發達的梯田農業在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盤桓而上,馬鈴薯、藜麥、玉米、蠶豆、小麥等作物是梯田中的主角,田野中感覺非刻意種植卻盛開的野花也毫無違和感,與遠山的深沉層次分明,成就一方如夢似幻的奇景。

離庫斯科不遠處有一個小峽谷值得一提,著名的馬拉斯鹽田(Maras Salt Mines)座落在山谷,當地有一股湧泉含豐富鹽分,被巧妙地依地勢分流至注滿3000多個人造鹽池。一格一格的鹽池,最大的可達4平方公尺,深約30公分,遍佈山谷的一側,極為壯觀,這鹽礦泉脈相傳已經數千年,依舊源源不絕水量豐沛。

印加實驗室 莫雷梯田

印加人農業非常發達,在安地斯山惡劣地形上依山闢建無數梯田,也克服高原極端氣候,秘魯最為自豪的馬鈴薯達3000多個品種,玉米也有2000多種,應該是從印加時期就累積的農耕技巧和品種改良技術,奠定深厚基礎,在聖谷有一個極為特殊的莫雷梯田(Moray),推測可能是印加農業進化的實驗室。

印加梯田多依山而建,在陡峭的山壁上以石塊砌牆,創造一層層平坦的可耕地,並在石牆上埋設突出的長石作為階梯,印加遺留下來的梯田不僅實用,甚至達到注重美學賞心悅目的程度,令人嘖嘖稱奇。莫雷梯田更奇特之處是它們存在於山谷之內,以同心圓的結構由小而大向上闢建,造形著實特殊,從空中看來有三大一小各自獨立的系統。

海拔約3500公尺的莫雷梯田,真正的用途未知,根據學者推測,可能是印加帝國的「農業改良場」,莫雷梯田闢建時依風向和陽光照射角度設計,從最底層到最上一層,每層溫差攝氏0.5度,最大的梯田落差不過30公尺,卻有攝氏15度溫差,宛如在自然的環境下做成的溫室,且封閉式漏斗狀梯田像碗一樣,在雨水豐富的安地斯山區竟然不會積水,排水工程顯然非常精良。

傳統農耕生活 密斯密奈社區

印加遺跡看似存在於神祕而遙遠的年代,實際走進聖谷的田野人家,印加人的傳統生活彷彿沒有改變,農耕織布自給自足,只是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傳統生活方式已難以維繫,在聖谷中的傳統社區變成弱勢團體,居民被迫到庫斯科討生活,所幸在公益團體協助下,將觀光資源導入社區,得以保留聖谷印加傳統文化,也讓各國遊客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

莫雷梯田後方山丘上有一個密斯密奈(Misminay)社區,人口大約300人,就受惠於這樣的計畫。遊客到密斯密奈社區,可以體驗印加傳統的農耕方式,拿起特殊的鶴嘴鋤和手犁田工具,下田翻土耕作,也享用馬鈴薯、玉米、藜麥、羊駝等當地食材的美食饗宴,也可以參與印加傳統信仰的祈福祝禱儀式,最後還有手工織品可以買回去當伴手禮。這樣的計畫具體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讓印加傳統生活延續香火。

〈旅遊資訊〉

◆航班:可搭美國航空經香港到美國達拉斯,再轉機到利馬。

◆簽證:秘魯免簽證,過境美國需申辦ESTA,費用14美元。

◆時差:秘魯比台灣慢13小時。

◆匯率:1秘魯太陽幣約換新台幣9元。

◆相關資訊洽詢:秘魯商務辦事處http://www.peru.org.tw/zh/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