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王丹專欄】 不能讓網路決定一切

2018/02/14 06:00

◎王丹

最近在美國,圍繞著臉書、谷歌等網路帝國在非商業領域如政治、社會發展、道德和價值觀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有很多的討論。這些討論是從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時候,俄羅斯涉嫌利用臉書發布各種假新聞來影響大選結果的猜測和調查開始,逐漸擴大到更加深入的問題:網路的發展固然有有利的一面,但是,是否也有需要警惕的一面?

在中國,就有一場類似的討論可以做為參考。去年,中國的浙江大學發布了一份《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該規定的核心內容是:經主流媒體、中央級媒體刊載、轉發,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網路成果,經認定後可視為「權威」、「核心」學術論文。這個辦法一公布,就引起網上熱烈的討論。因為在中國也和在台灣一樣,學術職稱的升等要取決於是否在所謂的「權威」和「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以及發表了多少文章而定。現在,在網路上發表的論文也可以當做正規的學術評判標準,自然引起各種議論。

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是9月23日在微信公眾號「浮士德」上署名「孔博士」提出的批評,這位作者指出:「學術研究自有其門檻。科研工作者需要經歷長時間的系統訓練,學術作品的誕生須遵循學科內部的範式和要求。而經過上述程式誕生出來的成果,與網路傳播的主要受眾――普羅大眾之間是存在一定距離的。」他還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易中天品三國》大家都愛看,但易中天先生在著作中多次提到的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秦漢魏晉史探微》等專業歷史著作,恐怕就沒有多少人能夠讀得進去了。 若論網路傳播效果,前者自然更好;但後者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大概是前者難以比擬的。」

同時,也有另外一種意見認為:「現在浙大的職稱標準:出國訪學、發論文、做專案,基本都是取決於體制內上層;然而網文是另一個途徑,是多少有希望脫離於這個體制的另一種途徑,它當然不能保證每一篇網文都有價值,但容忍了出錢發刊之外的另一種價值。另外,推廣不等於學術,但學術必須推廣,尋求市場支援,否則就會為了投資預設寄生於權力機構,這個集體預設是我最討厭的。」

的確,在網路時代下,一切文化讀物都有速食化的傾向,學術理論的傳播也難以避免。 但中國一流的大學也開始以網路文化的評判標準來評價學術論文,這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象牙塔裡的晦澀理論難以得到大眾媒體的宣傳而普及,另一方面,學術資格評判標準也將被拓寬和降低。這是個顯而易見的雙刃劍問題,怎麼利用網路化的趨勢來服務學術界,還有待具體實施規則和管理方法的出爐。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文化的網路化趨勢是愈來愈深。這樣的狀況,在別的社會也可以看到,只是面向有所不同而已。以台灣為例,在一些涉及司法判決的案例上,網路輿論就發揮著很大的帶風向的作用。問題是:司法是極為專業的領域,而網路民意顯然不會倚賴於專業素養,而更加是情緒的宣洩。如果任由網路決定一切,固然有民主化擴展的積極意涵,但是帶給社會的衝擊,卻不能不細加思考。

回到中國的浙江大學引起爭議的《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上,我認為,有一位網友說得非常好:「如果牛頓爵士也寫公號的話,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閱讀量能不能過百恐怕都是個未知數。」●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