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王丹專欄】 悲欣交集李叔同

2017/12/27 06:00

◎王丹

前不久翻看田濤寫的《百年家族──李叔同》,有一點零星的感想,寫在這裡,有緣的讀者自可從中找到同感之處。

李叔同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中重要的人物。他本來出身天津殷實的鹽商家庭,是一個風采翩翩的貴公子,後來雖然家道中落,但是仍得以留學日本,廣開見識,在詩詞,書法,歌曲,戲劇等方面,在社會大變遷中的背景下都卓有成就;回國教書不久,這位新文化運動的帶頭者,逐步向內收斂自己,最終遁入空門,李叔同遂成為弘一大師。雖然轉換身分,但是弘一大師依然是帶領風氣之輩,他在律學方面的造詣深受佛學界讚譽,最終在平淡和清淡中淡然圓寂。在這裡我連用了三個「淡」字,是因為晚年進入佛門的李叔同對身外之物,對於社會和世界,對日常生活都秉持著「淡」的姿態,這當然本身就是佛學修習之人應有的姿態。

但是在李叔同的內心,真的完全「淡」了嗎?他拋棄一切遁入空門,是已經「淡」了的結果嗎?看完一部他的傳記,最令我震撼和長久深思的,是他在圓寂之時留下的最後四個字:「悲欣交集」。在我看來,這四個字充滿了無限大的想像空間:什麼是悲?什麼是欣?悲欣交集,到底何解?傳記作者認為這裡的「悲」是慈悲為懷的悲,是不捨人間苦難的悲,這當然見仁見智。不過在我看來,已經成為弘一大師的李叔同如果真的對人世還有深切的關注,還有「悲」這樣的牽掛,他留下的遺言應當會更充實更具體。而如此簡單的「悲欣交集」四個字,讓人隱約感到,他內心還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悲」,我們不得而知。他曾經在與好友遊西湖之後寫過這樣的文字:「漏下三箭,秉燭言歸。星辰在天,萬籟俱寂,野火闇闇,疑是青燐;垂楊沉沉,有如酣睡。歸來篝燈,斗室無寐,秋聲如雨,我勞何如?」一句「秋聲如雨」,或可解讀為作者的人文情懷,我卻從中讀出一種澈骨的「悲」來。

而隨著圓寂,所有的「悲」都不再存在,這裡的「欣」就是一種解脫。李叔同的「悲欣交集」充滿了熾熱的內心感受,可以看到他複雜的情感世界的溫度,這裡,其實已經不是「淡」,而是「濃」了。其實,出家並非放下的必要保證,有所牽掛,無法放下,但是秉持淡然的姿態面對和擁有,一直到生命的盡頭,用「悲欣交集」四個字重重地表達出來,這,其實也是一種化境。

李叔同的「淡」,倒是徹底體現在佛門的門裡和門外的距離上。遁入空門的李叔同,聲名反而更盛,他遊走各地掛單,所到之處,各界社會精英,無不以與他結交為榮。但是李叔同對世俗社會的排斥是非常堅決的,尤其是對於各級官員,他從來都拒絕來往,即使得罪對方也在所不惜。他曾經對身邊的法師說,有三件事他覺得他是做到了:「一是尚質樸,黜虛文,不肯苟合時宜;二是注經論,贊戒律,不肯懸羊頭而賣狗脂;三是甘淡薄,受枯寂,不肯受業席桎梏而引摯其羈縻。」閱讀至此,我不禁掩卷歎息。這三條本是修佛主旨,修行的過程正是一點一滴身體力行這三條的過程。我雖然不是佛教徒,但是深受佛學內涵吸引,正是因為佛教修行的這種「淡」的境界。

當今宇宙,尚有李叔同否?●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