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如果詩是一個容器 - 第十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獎決審會議紀錄 2之1

2016/11/06 06:00

圖◎焯両黃

時間:2016年10月11日下午2時半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李進文、焦桐、陳黎、陳育虹、曾珍珍(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孫梓評

攝影◎陳奕全

圖◎焯両黃

會議開始,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七百六十四件來稿,收件數較去年高出許多。由凌性傑、孫梓評、張繼琳、曾琮琇、葉覓覓、隱匿等六位委員分三組進行初審,選出五十八篇進入複審。初審委員得以不限篇數,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在複審時參與計票。再由複審委員林婉瑜、孫維民、鯨向海選出十七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公推焦桐為主席,五位評審針對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曾珍珍:可能因為參賽規定有五十行的限制,第一次閱讀這些作品時,覺得調性都滿相似的。有許多首寫得相當知性。再經過仔細閱讀後,發現仍有相當不錯的精采作品。我的評審標準最看重「原創性」。在調性相似的情況下,是否原創性就不那麼突出?其實不然。因為透過主題的選擇,挑選的語言,結構的設計,及其完成度,就能分出高下。當然,這麼重要的文學獎,原創性一定也包括「挑戰性」,敢於挑戰艱難度並且實現,是我判斷的基準。

李進文:雖然本屆參賽作品題材相當多元,寫性、網路、戰爭、信仰……但內容稍嫌不夠入味。希望還能讀到一些書寫「台灣」的詩,不一定很「本土」,而是每一天生活裡面,台灣很多政治經濟社會事件,都跟國際有所接軌,創作者可以去寫出對斯土的關懷──其實不必遠求,身邊就有「大題材」可以運用。在文字表現上,則普遍有一種「練習不夠」的感覺,也沒有看到個性強烈、具實驗性的前衛作品。不曉得是否因為現在是網路時代,很多詩的文字也被「簡化」了,詩的純度成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好像大家愈來愈不在乎對文字的追求。在網路時代,很多文字當然是被解構了,但如果連形式、內容都被解構,是否能再建立起現代詩學的新典範?若回到詩的傳統來看,文字意象、形式結構都還是很重要的,希望能在文學獎參賽作品中讀到。

陳育虹:詩,往往看他寫什麼,然後看他怎麼寫。在我自己,覺得「怎麼寫」可能還是比「寫什麼」重要,一個再小的題目也可能寫得非常好,一個很大的題目也可能寫得亂七八糟。因此,內容比主題重要。我挑選時的標準,第一個還是看文字的處理,若文字水準相近,我就從中挑選出主題較特別的。我想,如果詩是一個容器,應該要裝上你的情感跟想法。

陳黎:這些年有機會閱讀這樣全國性的文學創作比賽,我想我的辛苦度是愈來愈高,願望也愈來愈微小──只期盼能否很自然、快樂地讀到一首好詩,讓我感動,獲得喜悅。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得體、妥當、亮眼的東西,自然會興起替它說話、不得不為它按讚的小小衝動。但我讀完此次參賽作品,有點不知道要為哪一首詩義無反顧地說好。早年我們希求創意、大膽,到了現在都不見得是關鍵詞了──與其用五十行不知所云地寫了一大堆,為何不得體妥當地把一首詩寫好?我樂意等會從其他評審口中眼中,學到一些新的、有可能的感動或喜悅。

焦桐:我看詩的基本動作,是看參賽者如何把他的思想跟情感,通過準確的文字,有效地結構在一定的形式裡面。這是長期以來我認為詩該有的。近年來開始出現一些我憂心的現象:首先是腔調,我無以名之,暫且稱它為「擂台賽的腔調」,這種腔調特別常出現在文學獎參賽作品中,連帶而來的是炫技,不知道哪裡學來的技巧想要一股腦用在一首詩裡,其結果便是缺乏情感與思想。我很期盼讀詩可以讀到真摯的情感、意見與想法。另一個近幾年感受特別強烈的現象:理論在指導創作。雖然20世紀的文學理論是很強勢的──或許也是評審在評審場合講了一些理論,形成「沒有意圖的影響力」,後來的創作者似乎就覺得:哦,原來詩裡要加一點女性主義,原來要加一點後殖民術語;但是寫來並不準確,往往只是標籤式地安插在一首詩的某些地方。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投票,不分名次,各圈選三篇,結果為:

三票作品

〈並不〉(李進文、焦桐、陳育虹)

二票作品

〈永恆的夏日〉(李進文、曾珍珍)

〈阿勒坡的運動會〉(陳黎、陳育虹)

〈絲絨上的光與戰爭綿延著多極的世界〉(焦桐、曾珍珍)

一票作品

〈淤積的字〉(李進文)

〈介紹你自己〉(陳育虹)

〈新兵戰鬥指南〉(陳黎)

〈變色龍〉(焦桐)

〈幻覺〉(曾珍珍)

〈明日習作〉(陳黎)

〇票作品

〈離開北極〉、〈神跡〉、〈工地謠曲〉、〈肥皂〉、〈生活〉、〈更遠的地方〉、〈初夏小鎮〉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獲得一票以上的作品進行討論。

一票作品

〈淤積的字〉

李進文:這一篇是散文詩,文字清淺易讀。通篇把「女性經期」跟「文字創作」結合,這樣的主題可能之前也有人處理過。詩裡的「父權」也可以詮釋為社會制約。第三、四節則講性別認同問題,比喻和詮釋都滿出色的,比如詩中寫「那和雙腳張得多開沒有關係」,「雙腳張開」既跟權威有關,也跟性欲有關。最後則試圖挑戰權威。作者逐步循序剖析內部問題,最後提到「她固定每個月寫一封信給我,她意謂著更好的自己」,是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處理上頗見邏輯。

陳黎:初讀此篇印象深刻,滿動人出色的,對於作者所寫相當肯定。但就詩作來論,作者執行創意、使其有機化的能力還不是很好,比如前面提到「月信」,信亦即字,但後頭卻突然又跳出時鐘意象,意象本身無法結合。又如「雙腳張開」,未必能讓讀者感受到威脅。顯然作者想要抽象,卻又沒有能力不寫實,意象比喻的發展不夠精準。最後一行也顯得太說教了。其實這是一篇滿有創意的寫作,如果只寫十行,好好發展一個意念,讓讀者記住那個亮點,或許我會更加珍惜。

李進文:第四節,作者將自己抽離出來,「她是我的對照組」,可見其性別認同,並且在比喻的挑選上有一種男性化的傾向,其實已經處理得很不錯了。

焦桐:我覺得我彷彿在讀一篇女性主義的論文,詩中的那些意見,包括陰莖的意象、女同性戀論述等。

陳育虹:這首詩的中段有太多東西寫得太露了。另外如詩中寫「父親是精準的、是刻度的、是婚約、是如常綱紀」,似乎是對男性較刻板的印象,就算作者父親真是如此,但這樣的寫法也不是show,而是tell。那些抽象的形容詞都太直接了。後頭寫「她是我的對照組」,雖提及許多外在的東西,也不太讀得清楚其焦點所在。後頭雖試圖肯定自己,或自我妥協,但中間還是寫得太亂了一點。

曾珍珍:這首跟其他詩來比,其實是不錯的。我畢竟也是讀了很多精神分析的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因此感覺此詩的「理路」掌握得不錯,但作者確實像是用一首散文詩來呈現她對女性主義的一些掌握。詩裡寫得最好的,就是「她令我感官放大,令我聽見樹木根部的交談……」但前面寫「她是我的對照組」等句時,提到「我羨慕她穿的漂亮裙子」,邏輯上有點怪。結尾處也不妥,「她意謂著更好的自己」──那種價值的判斷是怎麼來的?所謂好與壞、簡化的二元判斷,恐怕也是精神分析要挑戰的。作者看似掌握到了、卻又沒有真正掌握到,是聰明的詩人但青澀了一點。

〈介紹你自己〉

陳育虹:這篇寫得很乾淨,以口語化文字,講述虛擬世界的虛幻性,無論使用假名,或是企圖「介紹你自己」,都是很虛妄的事情。這題目非常現代化,很貼近當下,套用網路上實際常見的各種情況與語言,比如「你的塗鴉牆看起來就會有點哎呀你懂」或「你的朋友買了新角色幹超強的你不買會死吧」……整篇的重點也許在後面的「溫馨提示」:「你的祕密都不是真的祕密」;到最後則說穿了使用網路的人,如何想要接觸外界又想要隱瞞自己。就算有一些贅字,也是很自然發展出來的。

焦桐:我同意剛剛舉到的例子,但詩中「這句話超北七的」,就像有些人形容食物很「Q」一樣,都讓我感覺不到文字的精準──特別是詩,你要找到相對應的漢字應該不困難。讀這首詩,讓我想起一個不太主流的詩派「Nonsense Poetry」,但缺乏那種美感。

李進文:這一篇的「網路用語」是OK的,也許沒有對錯,因為網路上就是這樣用。在我讀來,作者想要表達的應是APP軟體彷彿過去的「老大哥」般,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地試圖控制人類的行為,同時亦點出生活的空虛,因為許多高學歷的網路使用者,並不是無法辨別是非,而是無法脫離使用APP的這種「強迫症」。我也好奇,這類對重度網路使用者來說並不算新鮮的文字,網路鄉民讀後會不會受到觸動?至少我讀起來較沒共鳴。回到詩本身來看,整首詩裡的句子,如果抽掉一些,好像不會發現少掉什麼,那就有了「詩的問題」,也反映出它的文字是比較拖沓、不精緻的。

陳育虹:這是一首諷刺詩,諷刺網路世界一切都是虛偽的,那種封閉、虛無、身處夾層中的感覺,甚至連「對象是誰」也不清楚。作者並非要寫網路的新鮮,若過度「新鮮」,可能我們也無法讀懂了。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應該是我們在網路上時時刻刻被觀察、「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現況。

李進文:但寫得不夠入味。它的文字所呈現的灰色地帶,會使部分讀者覺得它使用文字不精準,而重度網路使用者又有無法被它刺中的問題。

〈新兵戰鬥指南〉

陳黎:剛剛那首〈介紹你自己〉在內容或形式上都缺乏刺點──起碼這一篇〈新兵戰鬥指南〉,讀來有所觸動,彷彿已經年過花甲的我,還是在生命場上的一名新兵,有時也感覺被誰欺負。這位作者有可能就是一名新兵,也可能只是藉此寫出人生路上,每個人無言無奈,卻還是不得不正面迎擊的一個繁複的生命情境。文字雖不夠完整明確,譬喻或略有含糊,卻還是有著讓文字陌生化的趣味,比方開場那一節,文字就很生動。詩中有些「的」、「地」使用不太精準,但作者還是寫出了一些可以讓我們思索的、意在言外的詩意。

陳育虹:我也支持這篇。有時候讀詩是看它整體的感覺,有些詩單獨一段似乎不錯,整體觀之卻缺乏刺激感。這篇則具有整體的力量感。整首詩是他非常個人的書寫,用很混亂、錯亂的寫法來表達那種不穩定,卻剛好與他的心理狀態相吻合。甚至還能以「氣候怡人」去對照內心的撼動與黑暗。讀起來像是弱者的無言,無告的告白。

李進文:我想提反面意見。題目雖有「指南」但內容卻並非指南,而寫一個新兵不斷回憶他已「別戀」的情人。其次,文字真的太生澀,用了很多贅字跟怪字──那些混亂不是故意造成,而是他真的無法精確掌握詩的語言。諸如「要信仰透明如光可以穿透層層的謊言讓人觀望」或「等量的橫跨半種海洋」都有不知所云的感覺。其破碎、陌生化、不合邏輯,並不是立基於作者自身能掌握的情況。(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