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書與人】我是飲食文化的學徒 - 焦桐談《蔬果歲時記》

2016/08/29 06:00

作家焦桐。 (記者胡舜翔/攝影)

專訪◎張耀仁

新作《蔬果歲時記》。

再一次見到詩人焦桐(1956-),是在新生南路的辦公室,相較於師大對面的舊址,這裡的空間顯得狹小卻別有洞天,尤其環繞四周的書架更得以讓人窺見這位人稱「飲食文學教父」如何練功的祕密。

「其實,我只是一名飲食文化的學徒!」焦桐說,一直以來他致力於打造台灣的飲食品味乃至推廣無毒飲食,此一理念已於2015年出版的《味道福爾摩莎》展現,在那本長達三十餘萬字的作品中,焦桐試圖以巨大篇幅回答:「何謂台灣味道?」當時,他即預告接下來的《蔬果歲時記》將是同等重量的作品,果然一出手即是二十萬字內容,實踐了焦桐晚期書寫風格的主張:「不急著出書,而是完整地演出。」

在整理《味道福爾摩莎》的當下,焦桐即已意識到要讓蔬果成一體系,故從中抽出十篇,另新寫五十五篇而成本書,前前後後共花了三、四年的時間書寫,「雖說是完整演出,但我也不急著擬定概念,反而是把有感覺的作品先寫出,目前手上即有二十萬字的作品尚未集結成書。」焦桐表示,《味道福爾摩莎》已賣出簡體字版,可惜礙於彼岸的政治因素必須改換書名,「他們以為『福爾摩莎』具有殖民意味,這是錯誤認知,使得簡體版少了一味!」

建構飲食文學敘事觀

談起《蔬果歲時記》,焦桐從蔬果特性、審美層次以及書寫策略加以自剖。就蔬果特性而言,他以為蔬果比起肉類更能深刻體現四季的分野,在序言中他即指出:「古往今來,農民們依循節氣變化,栽種適時的蔬果,以求收穫豐碩。農諺:『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故而,食用當季蔬果乃配合大自然節奏,也更能從中體現當地的風土性格。

而就審美層次來說,肉香容易說服舌頭,很容易吸引我們的興趣,尤其孩子一旦習慣肉類如炸雞、雞排之後,對於清淡與原味就易嗤之以鼻。事實上,焦桐認為蔬果對應的是雲淡風輕的美學,足以鍛鍊味覺,使我們的舌頭保持敏銳與敏感,他指出:「一塊雞肉加了雞粉、又加了鹽與糖,然後裹粉油炸,雖然滿足了味蕾的區塊,卻是『不誠懇』的食物、『詐欺』的食物。」他比喻說,這類加工肉品彷若花言巧語之人,肯定難以誠懇,而強調原味的蔬果則屬木訥誠懇之人,「唯舌頭敏銳的美食家能欣賞清淡味。」

至於在書寫策略上,焦桐將每一篇的書寫過程都視為一項挑戰,「不允許重複」,例如對於味覺的描述、食材的出處等,而這就書寫蔬果來說尤其困難,乃因蔬果味寡,多的是果酸果香、清脆清甜,這使得焦桐在修辭與內容上遠較《味道福爾摩莎》有著更多著墨,他格外關注蔬果的文化性格,包括血源、文化基因、形貌風味等,也因此難免「掉書袋」,幾乎每一篇都引經據典地展示了書寫者的用功。

「我的企圖是經由這幾本書的書寫,建立飲食文學這一類型散文,從中勾勒其敘事觀,鍛造其模式風格。」焦桐表示,不少書店將此書納入生活類,但它其實是一本強調文學的「專書」(具備學術訓練思維所產製的作品)。他指出,《味道福爾摩莎》是專書、《蔬果歲時記》亦是專書,運用的乃是學術書的書寫格式,只不過未加上註腳而已。說起來,不單《蔬果歲時記》是一本朝向建構類型散文敘事觀的示範之作,做為致力飲食文學書寫與文化推動之人,焦桐早就戮力指明飲食並非小道,乃博大精深,值得一探再探。

起於貪吃的飲食文學與研究

由於書寫蔬果,難免使人聯想是否傾向「吃素」?焦桐指出他並未有此念頭,只說確實肉類吃得較少,而長食蔬果也使得口味趨於平淡,這樣雲淡風輕的美學,遠比「拜味精做師傅」更來得令人激賞。可惜的是,台灣素食人口密度固然高、餐館亦多,但箇中加工品太多,難免讓人歎息,也因此焦桐期許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致力推廣飲食無毒,以使台灣成為無毒之島。

提起最欣賞的飲食文學作者,焦桐大為讚賞蘇東坡,「我自高中以來就是他的鐵粉!」焦桐以「吾深愛蘇東坡」來形容自己的心情,認為蘇東坡乃「真神人」,又會寫文章、又會喝酒、又會寫字、又會品茶、還會烹調,「除了不會做官!」焦桐笑著說,來年要編注蘇東坡的飲食作品,而在那之前,會先就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作一評注,焦桐以為那是第一本有系統的食譜,而《小倉山房文集》中更為廚師寫傳,「是飲食文學重要的文獻。」

這不由使人想起去年8月中,焦桐邀請幾位作者在他喜愛的台北市文山區老泉里「野山土雞園」,舉辦綠竹筍盛宴。席間盡是綠竹筍料理,其中來了一道東坡肉,焦桐表示正宗而好吃的東坡肉不能缺少酒和竹筍,「酒能有效提升肉質,竹筍則吸收豬肉的油膩,又釋放自身特殊的清香。」而往往有不諳箇中之道的廚師只習得表面功夫,以為綁個草繩、擱個冰糖、甚或用太白粉勾縴即是東坡肉。當時大家聽得如癡如醉,不僅被綠竹筍的清脆口感冰涼了暑熱,也因為焦桐的旁徵博引而彷彿上了一堂飲食課。

面對接下來的書寫計畫,焦桐語帶保留地指出將以飲食為題,撰寫長篇小說;而在推廣飲食文學書寫上,也將走出台灣、放眼世界,從南洋卷出版起,透過飲食關鍵詞,帶領讀者與他一起走經世界各國,既旅行也吃美食,「所謂書寫即學習。」這番話讓人想起他在本書序中所言:「清苦並不可畏,相對於其他行業,文學創作即稍嫌清苦,寂寞自持,帶著嚼菜根的意志,將來,將來有一天。不管事業是否有成,將來,還是要繼續嚼菜根。」

將來,我們勢必深深體會味無味處求吾樂,那不只是人生的況味,也是焦桐所在乎的原味與誠懇。●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