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國安部指揮攻擊沈伯洋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資料照)
記者鄒景雯/特稿
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沈伯洋的父親(沈土城)遭到中國官方鎖定攻擊一事,在兩岸關係長期對峙的歷程中,無疑是一樁已經嚴重踩踏底線的新案例。面對中國共產黨的狗急跳牆,台灣需要全面盤點既有法律架構,做為強化社會韌性的後盾。
中國發動這次的沈父案,至少有幾個特點值得關注。首先在層級上,根據有關單位掌握的資訊,係由中國國安部直接指揮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與台辦(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操作此次的作業。現任國安部長陳一新是習近平「之江新軍」成員,沈伯洋家人被列為首位作戰對象,研判恐怕不是單例。
其次在執行上,除了台灣各界,特別是媒體協力擴散,由台辦負責聯繫之外,中聯辦則是由甫於五月底上任的主任周霽親自下令中共喉舌大公報、文匯報釋訊息、帶風向,可見其亟欲貫徹的意志。
此外在時機上,五月底才發生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會見所謂文化峰會代表傳達統戰指令,旋即發生台港群起修理沈父的行動,莫非是有備而來的登場展示?
即因沈案的斧鑿頗深,其事態已經超越言論自由、進入國家安全層次,故在警示、批判之後,必須提出有效作為,以重新管理兩岸的互動秩序。
首當其衝者,就是法制的徹底檢討。審視現行的主要法規,不論是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通訊傳播基本法、電信管理法,乃至反滲透法,都存在不同的盲點或模糊地帶。例如廣電法對於「本國人」的定義寬鬆,對於間接外資控制防堵不易;NCC缺乏即時監測境外協同攻擊的技術能力,處罰以罰鍰為主,嚇阻效果有限;又如反滲透法對於媒體內容協同操作的認定標準並不明確,衍生執法實務上的困難。整套防護機制,雖不致漏洞百出,但是處處潛藏破口則是不爭的事實。這些都提供了境外敵對勢力對台伸手的方便。
反觀美國的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強制要求代表外國政府利益的個人或機構必須辦理登記,要求揭露資金來源、活動內容與受益對象;或是澳洲的外國影響力透明度法,同樣建立了外國影響力登記制度,而且涵蓋政治影響與媒體操控等多種領域;這些民主先進國家在抵禦外力介入的經驗與作為,都是現成的鏡子,足以提醒我們必須舉一反三。
然而最為根本性的問題是,當前台灣的國會結構,綠藍白等三個主要政黨,一年多來似乎並無法在如何因應中國這個最大的敵對國家建立共識,取得一致立場;藍白甚至緊密結合,反對執政黨所提國安法案,與台灣普遍民意重視安全事務的趨向背道而馳,這毋寧也成為中共「以台制台」的運作支點。
好在,台灣在曲線前進的民主紀錄告訴我們,人民在遺憾之餘,不可能坐以待斃,遲早會突破反噬政客的臨界點。延伸而論,大罷免,不是民主常態,但確實是打破僵局的非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