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 延至8月登場
國家氣候變遷委員會
3大委員會第一棒 非官方代表逾六成
〔記者陳昀/台北報導〕總統府六月宣布設立三大委員會,原訂今天率先登場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因颱風延至八月上旬舉行。黨政高層透露,能源議題不是反核、擁核的是非題,而是共尋務實解方;委員會運作將由行政團隊提出施政報告,形成結論後帶回列管、推動,委員會中非官方代表逾六成,以此累積正當性、凝聚社會共識,進而達成賴總統期許的社會參與、社會溝通、政策效能引擎三大任務。
賴期許三大任務 讓推動政策更具正當性
賴清德總統六月十九日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強調要為未來的台灣展開行動。
高層說明,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第一項任務,要成為社會參與平台,委員會有十八名非官方代表、佔逾六成,橫跨AI、半導體及傳統產業,並涵蓋跨世代環團,以及涉足能源、科學、醫療及環境永續的不同學者,各委員對各項議題勢必有不同立場,委員會希望以事實為基礎,聚焦議題、凝聚社會共識,加速政策推進。
第二項任務是成為社會溝通的橋樑,高層表示,委員會執行分階段,第一階段將公開直播,包含主持會議的賴總統致詞、行政團隊的專題報告;第二階段就報告內容展開閉門的議題討論;第三階段召開會後記者會,由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轉述總統談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轉述委員會討論過程,並回應媒體提問,強化社會溝通。
高層指出,全球氣候變遷涉及議題層面非常廣泛,各項討論是多元的「選擇題」、「複選題」,以社會關注的能源議題為例,預期不會只停留在反核、擁核的二元討論「是非題」,而將透過理性對話共尋務實解方、凝聚社會共識,會中若形成高度共識即可形成決策,一旦有歧異,也能決議請行政部門再研議,如窒礙難行、或委員對實際狀況有資訊不充足之處,委員會也有強化實際資訊揭露及溝通的效果。
第三項任務是成為政策效能的引擎,「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與「行政院永續會」對接,專題報告先在行政院展開討論、經行政院長卓榮泰核准後,再帶到委員會報告施政進度,討論形成共識後,再將相關意見帶回行政院持續列管、推進,過程中府院意見也持續雙向流動。
高層並說,未來三大委員會的運作模式都將比照辦理,亦即委員會具備「諮詢」及「政策輔佐」性質與建議權、建言權,最終由行政部門及整體執政團隊決策。他認為,委員會將基於科學基礎、事實討論,凝聚社會共識,讓推動政策更具備正當性,在野黨在國會若要杯葛,也必須接受民意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