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艦卡關 專家籲整合戰力 落實聯合制海能量
![海軍成功級軍艦。(資料照) 海軍成功級軍艦。(資料照)](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2/04/04/106.jpg)
海軍成功級軍艦。(資料照)
〔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代號「震海計畫」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進度延宕,牽動海軍艦艇調派與運用。學者、專家指出,國軍應進一步整合艦艇、陸基飛彈與空軍戰力,落實聯合制海的能量。面對中國軍艦「灰色地帶衝突」樣態,海軍仍須水面艦艇監控應對,除了戰系等關鍵技術可考慮外購,也應針對長遠防衛需求,衡量是否適度調整噸位及規格。
國防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舒孝煌指出,面對中共軍艦進逼的「灰色地帶衝突」手段,我方「艦對艦」監控仍有必要,且巴士海峽、台灣東部海域的海上交通、制海及制空權,仍須仰賴自持力與空管能力較佳的中、大型艦艇與空軍搭配發揚戰力。
因應長遠防衛需求 考量是否調整新艦規格
舒孝煌表示,歐、美先進國家的新型巡防艦排水量約六千噸左右,我國海軍將四千噸作為新艦艇規格,可能是考量操作熟悉度,以及性能與噸位的平衡。不過,軍艦全壽期為卅、四十年,新艦務必將未來軍備擴充空間納入考量。
舒孝煌也認為,在新艦艇戰力到位前,我國既有陸基制海飛彈、海軍及海巡艦艇、空軍戰機等戰力都應有效整合,才能將「聯合制海」戰力最大化。
前海軍官校軍事學部教官呂禮詩說,我國海軍面對中共海上偵巡兵力,須派軍艦併航監控,但考量台灣海峽每年十月到翌年四月的「風季」特性,要派排水量一千噸以下的巡邏艦於惡劣海象中執勤並非易事;若不派軍艦應對,共艦於一小時之內即可自鄰接區逼近領海,屆時我方要派艦應對已來不及。軍方務必審慎思量,在新型巡防艦戰力尚未到位時,如何避免遭中共消耗軍力。
至於中、大型水面艦有無外購可能?呂禮詩分析,以美系軍艦而論,我國要爭取新型「星座級」巡防艦難度極高;若購入排水量逾萬噸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則須思考性能提升空間維保問題。若我國有快速形成戰力的急迫性,搭載完整防空模組、改善推進系統的「濱海戰鬥艦」,甚至爭取相關技術移轉,都是可考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