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莫德納? 國衛院:可簽五到十年長約

mRNA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比較
〔記者吳亮儀、吳柏軒/台北報導〕外傳我國和疫苗廠商莫德納洽談授權生產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昨天指出,首先最重要的是確保我國有量產的能量,目前由食藥署和經濟部工業局合作,先確定國內能生產的量能,才能和疫苗廠商協商;一旦簽約就通常是五年、甚至十年更長的時間,需有一條線作穩定供應。
先確定國內生產量能 才能和疫苗廠商協商
衛福部長陳時中六月初於立法院報告指出,AZ疫苗研發團隊去年八月曾找上台灣尋求代工,但對方希望至少代工三億劑,但台灣則希望代工一億劑以免造成國內醫藥生產線排擠,因此最後沒有談成。
國內過去製造疫苗的發展平台上因技術不夠,都沒有mRNA疫苗,但今年中研院已有發展mRNA的技術能力;而且國內目前兩家武肺疫苗廠都使用重組蛋白技術,開發期程較mRNA長,因此建立核酸疫苗的自主生產技術刻不容緩,國衛院也已選定發展DNA疫苗平台,作為新冠疫苗開發主軸。
DNA疫苗平台 作新冠疫苗開發主軸
外傳我國與莫德納洽談爭取授權代工,目標六到九個月生產三億到五億劑。對此,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國衛院院長梁賡義昨未證實,僅表示目前我國最重要是確認「有無製造的能力」,不管是莫德納或其他疫苗廠的代工,首先都得確保我國有其相應的能量,食藥署也在和工業局合作,協商是否設廠給台灣或其他國家使用。
指揮官陳時中也說,談代工不能保證每次都成功,但會竭盡所能去談,但也牽涉到製造量、相關技術門檻,以及疫苗大廠對於全球策略的布局。
國衛院副研究員劉家齊表示,國衛院準備疫苗廠開發,本就預計也需學習mRNA製程,會透過向國外實際參訪取經,技轉給國內廠商應用。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施信如指出,mRNA生產疫苗過程不需細胞,而是如模具般將DNA轉化成RNA,並可快速研發;只是mRNA也有心肌炎風險等問題,而其他疫苗也都有優點,如蛋白質疫苗較低風險,因此目前各國有研發第一劑採mRNA疫苗,第二劑採蛋白質疫苗增加抗體等混合策略,台灣也可多元發展。
對於外傳國衛院疫苗二廠將作為武肺疫苗代工廠,梁賡義說,該廠主要是提供給國內產、學、研、臨床界進行前動物實驗,它不會成為特定武肺疫苗的代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