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國造大突破 紅區裝備許可全到手
2021/03/16 05:30
〔記者涂鉅旻/台北報導〕「潛艦國造」案持續獲得突破!軍方高層昨證實,去年十一月底開工的國造潛艦原型艦,現造艦進度「依計畫節點執行」,且戰鬥系統、數位式聲納系統、輔助裝備系統(潛望鏡)等「紅區裝備」輸出許可,皆已悉數獲得。若全案計畫順利,首艘國造潛艦可望在二○二四年下水,經完整測評後,最快於二○二五年交付海軍,成為台海防衛關鍵戰力之一。
包括戰鬥系統等 皆取得輸出許可
考量兩艘「劍龍級」潛艦已服役超過三十年,以及敵情威脅嚴峻,國防部自二○一六年起,先後編列四九三億餘元「潛艦國造」原型艦合約設計與造艦預算,並於去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開工。由於我國處境特殊,多項關鍵「紅區裝備」更須仰賴外援,我方能否如期籌獲,備受各界高度關注。
關鍵紅區零組件 國內無研製能力
對此,軍方高層昨證實,我方已獲得「戰鬥系統整合」、「數位聲納系統」、「輔助裝備系統」(潛望鏡)等全數「紅區裝備」輸出許可。
「潛艦國造」零組件分為紅、黃、綠區三類,「紅區」指戰鬥系統、聲納、魚雷(管)等國內無研製能力的裝備與武器;「黃區」為取得困難,但我國具備自製能力者;綠區則為可自行生產者。
對於潛艦國造進度,官員表示,現階段依計畫節點執行,但武漢肺炎疫情為全案不可抗力的最大因素,因為外商工廠有無法開工、致使全案進度遭耽誤的風險。不過,軍方要求廠商務必履約,並克服疫情衍生的問題。
計畫若順利 首艘最快3年後下水
國防部向立法院提出的最新書面報告提及,國造潛艦將在今年「安放龍骨」。根據國軍擬定期程,國造潛艦原型艦預計在二○二四年下水;若通過各項測評,滿足海軍所需,最快在二○二五年交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