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安全 學者:美走向戰略清晰
〔記者彭琬馨/台北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宣誓就職,針對未來的國際新局勢,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所長馬振坤昨表示,在台灣安全問題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以「確保」台灣有能力自我防衛,取代過去的「協助」、「提供」,顯見美國對台灣安全問題的處理「走向戰略清晰」。
國策院昨召開「拜登就職後美中台關係與印太安全局勢」研討會,馬振坤說,過去一段時間,中共解放軍持續高頻率侵犯我國的防空識別區,甚至宣稱沒有海峽中線的存在,他認為,此顯示解放軍已將台灣的防空識別區納入自己的訓練空域,未來一定會持續鞏固這樣的成果,預料未來將持續出現越過海峽中線的舉動,國軍應積極思考要如何面對解放軍將我防空識別區視為其訓練空域的事實。
全球反中情結不會消退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則認為,拜登整體的對外政策應還需一段時間磨合,因此短時間半年到一年內,應還是會繼承川普的對中或亞太的政策,中長期政策則仍須觀察;而全球的反中情結不會隨著拜登上台而消退,印太地區的聯盟甚至有擴大的可能;第三,因美國內政的紛擾,對外政策持續穩定將是重要的。
國防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說,拜登在就職演說中未特別提及中國,但內閣外交、國防等「五虎將」在人事聽證會上皆對中共採取堅定立場,他認為未來美國在傳統外交領域如軍事上,對中會採取較強硬的態度,氣候變遷等非傳統議題上則會採取對話立場。
美中戰略競爭關係不變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則認為,美中之間戰略競爭關係不變,拜登上台後,雙方應會保持「競爭與合作」的共識,也將重啟常態化對話管道,如恢復過去「戰略與經濟對話」;林並說,美中關係在拜登上台後應會稍微改善,但並非「一八○度擺盪」,而是在合作中存有競爭。
台灣智庫諮委賴怡忠說,國安會新設立的「印太事務協調官」一職,最先傳出的職務名稱是「中國事務協調官」,這轉變顯示美國內部政策的討論,也可能是接收部分印太國家的意見;目前看來,美國未來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延續川普政策的作為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