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假新聞》公權力遏止 美德擬立法重罰
2017/03/17 06:00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假新聞(fake news)問題愈演愈烈,已對國際安全和民主選舉的公平、公正造成影響,「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把假新聞比喻為「歐洲的新冷戰」,美、歐國家已開始以公權力介入,試圖遏止此歪風。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去年十二月下旬簽署「波特曼-墨菲反宣傳法案(Portman-Murphy Counter-Propaganda Bill)」,聯邦政府兩年內將撥款一.六億美元(約四十九.四億台幣),成立跨部會「全球參與中心(Global Engagement Center)」,由國務院召集五角大廈、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廣播理事會(BBG)」和情報機構組成,同時培訓各地記者,並提供非政府組織(NGO)、智庫、民間社團及學者、專家協助,共同防治假新聞。
德官方草案 最重可罰16.7億
除美國外,英國金融時報三月報導,德國政府已提出草案,將對未能刪除仇恨言論或假新聞的社群網路處以最重五千萬歐元(約十六.七億台幣)罰鍰。德國司法部長馬斯(Heiko Maas)表示,在遏止用戶貼煽動及誹謗、造謠中傷言論上,臉書等社群媒體做得還不夠。
預定十月舉行國會選舉的捷克,已於一月設立反制假新聞的專責單位「打擊恐怖主義和混合型威脅中心(CTHH)」,開歐洲先河,旨在鎖定可能影響選情的假新聞,加強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讓閱聽人慎思明辨新聞與虛假信息間的差異。捷克政府認為,克里姆林宮在背後操控近四十個捷克文網站,這些網站傳遞極端、不實消息與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