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廉恥》就有廉恥? 區桂芝論點被ChatGPT批謬誤盡出

北一女師區桂芝2023年針對108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等文言文教材,痛批是「無恥缺德課綱」,引發許多學者及學生反彈。(圖翻攝自區桂芝YT)
黃筱薇/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北一女教師區桂芝2023年針對108課綱刪除明末文人顧炎武作品《廉恥》等文言文教材,痛批是「無恥缺德課綱」,引發許多學者及學生反彈,其過往言行被翻出且遭指舔共。近日區桂芝出版新書,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行發表會,意外上演區桂芝與女大生針對「讀過《廉恥》就會有廉恥?」的辯論,引發外界討論。
作家吳媛媛11日在臉書PO文分享,區桂芝最近出版新書《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108課綱中的文化缺席》,本月7日在台北國際書展舉辦新書發表會,現場一位女大生聽完區桂芝的發言後舉手提問,表示自己正是受108課綱教育的一代,本身也喜歡中國文學,但她好奇課文是否真如區桂芝所言,影響一代人的品格,如果顧炎武的《廉恥》能左右學生的品格,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大多也是讀過《廉恥》一文的,「老師覺得目前的政治人物有沒有廉恥呢?」
該名女大生還說,太平天國時間,清廷孱弱,僱傭了一批英國的軍人,其中有位名叫為戈登(Charles Gordon)的常勝將軍。當時清廷淮軍最高領袖李鴻章率兵直搗太平天國城池,答應太平天國守城人,開城的話不會屠城,可城門一開,李鴻章還是下令屠城,沒有讀過《廉恥》這篇文章的戈登當時跳出來反對,強調講信義守承諾,「外國人沒讀過《廉恥》,就一定沒有廉恥嗎?中國人讀過《廉恥》這,難道就相對更有廉恥嗎?」
區桂芝聽完女大生的提問,回應稱「讀過歷史就知道,自古以來會被眾人記得的,大部分都是忠誠義士。但歷史的真相卻是,漢奸絕對比烈士還多,可是漢奸的名字幾乎不會被留下來。就像歷史傳頌了岳飛、文天祥,他們在所處的時代可能都是少數。的確,讀不見得真的有廉恥,否則今天社會就不會有這麼多亂象,但不讀《廉恥》只會更糟。」
區桂芝稱,「每一個民族都有其品德要求,當然不能夠讓民族所有的人都做到。我們的民族確實不可能所有人都讀過《廉恥》,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懂廉恥,可是當所有人都不讀、不講、不寫的時候,影響自然愈來愈少,那麼連少數的烈士或忠誠義士都不存在了。所以讀《廉恥》有其必要性,只要能夠影響1%的人,種子就會傳下去,民族歷史也會記得這些人。」
針對區桂芝的回應,吳媛媛直呼「實在是太不知所云」,她也不屑做評論,於是借助ChatGPT做分析,ChatGPT給出的回答是:「首先,『歷史記載選擇性』的邏輯謬誤與事實偏誤。『自古以來會被眾人記得的,大部分都是忠誠義士。但歷史的真相卻是,漢奸絕對比烈士還多,可是漢奸的名字幾乎不會被留下來』,這個說法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與她的論點毫無關聯。歷史如何記載人物,無法支持『讀《廉恥》會讓人變得更有廉恥』的論點,應該說跟論點完全無關。」
「第二,『讀《廉恥》不見得有廉恥,但不讀一定更糟』的謬誤。區桂芝說『的確,讀《廉恥》不見得真的有廉恥,否則今天社會就不會有這麼多亂象,但不讀《廉恥》只會更糟』,承認『讀《廉恥》不一定有效』,卻武斷地認定『不讀一定更糟』,這是沒有邏輯基礎的。道德觀念的養成涉及多種因素(家庭、社會文化、法律、宗教、經濟環境等),並不是只有讀《廉恥》這一個方式。她的結論『不讀只會更糟』沒有證據支持。」
「第三,『讀《廉恥》有其必要性,否則忠誠義士都不存在』的邏輯謬誤。『每一個民族都有其品德要求,當然不能夠讓民族所有的人都做到。我們的民族確實不可能所有人都讀過《廉恥》,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懂廉恥,可是當所有人都不讀、不講、不寫的時候,影響自然愈來愈少,那麼連少數的烈士或忠誠義士都不存在了』,這是錯誤的因果關係。此推論是假設『不讀《廉恥》』會導致『忠誠義士消失』,但這是毫無根據的。」
『歷史上忠誠義士的出現,與讀不讀《廉恥》無直接關係,而是受到政治、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例如現代社會中,許多捍衛正義的人(如維權律師、新聞記者)未必讀過《廉恥》,但仍堅守道德底線。忠誠與正義的產生,來自更複雜的文化與制度影響,而不是靠讀一篇文章來決定。』
「另外,區桂芝聲稱『如果沒人讀、講、寫《廉恥》,影響會越來越少,最終連忠誠義士都不存在』,但這是極端化推論。即使某篇文章消失,道德觀念仍可透過其他方式傳承,例如法律、教育、家庭價值觀等。還有『1%的人會受影響』的無根據推論,『影響1%』的數據是憑空捏造,沒有任何研究或統計證據支持這個假設。」
「區桂芝的論述也未解釋『為什麼這篇文章特別有效?』、『為什麼不是其他道德教育方式來影響這1%的人?』。『民族歷史會記住這些人』的說法更是沒有根據。歷史的書寫取決於時代需求與權力結構,並非單靠道德教育來決定。結論就是,這是一個缺乏邏輯支撐的道德說教,區桂芝的論點並非真正基於理性論證,而是利用歷史敘述與情感訴求來強調《廉恥》的重要性,但這些說法經不起嚴格的邏輯分析。」
看完ChatGPT的評析,吳媛媛表示,「看這回『論戰』我想應該會觸發很多人的童年創傷,成長路上不知道遇過多少像這樣的老師,在回應學生時,常來個『讀過歷史的都知道』這樣莫名其妙的起手式,然後開始扯一些似是而非言言不及義的大道理。我相信坐在台下的那位女大生,大概還是滿臉問號吧。這種慘不忍睹的論述能力也證明了,文學和文化素養很重要,但是運用語文論述思辨的能力也不能忽視,過去不重視這塊,結果是產出一群言不及義的大人,拖垮公民社會討論的品質。」
吳表示,「每次聽到區和其擁護者說『政治意圖不該影響教育』就哭笑不得。教育和政治原本就關係緊密。過去由統治者一手掌控教育,在民主社會,每個政黨基於其走向也都會有對教育的態度。執政黨和國會內各黨派都能對教育產生影響,以反映民意,這是民主社會常態。對黨國長年獨掌教育全權麻痺無感,才會以為教育和政治無關。然而一旦有其他政黨想加入討論或產生影響力,相對剝奪感卻又油然而生。」
吳媛媛直言,「國民語文素養包含文化、職能、公民社會等面向,需要的是專業而嚴謹的探討。漢文化底蘊深厚,充滿珍貴瑰寶,現代課綱需要盡可能涵蓋歷代文學菁華,還必須推展識讀、批判、論述教學,與過去相比自然更需要取捨,也難免有遺珠之憾。而抓著一顆不怎麼樣的小遺珠,將其上綱到全民道德素養,除了論述能力外,還突顯其專業涵養的低落。任何跳樑小丑只要敘事對了,就能找到舞台,在回音室(echo chamber)裡和早已經有相同觀點的人自嗨。然而就專業涵養和智識水平來看,都難登大堂,當作茶餘飯後的笑柄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