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掌白宮影響美中經濟關係? 學者:競爭對手大方向不變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雖然美國總統大選結果仍未底定,也讓人開始展望未來4年的美中關係;淡江大學陸研所副教授李志強指出,無論是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當選或是現任共和黨總統川普連任,美中關係或許細節上有變化,但是大方向不會有變動,因為自前任歐巴馬總統執政後期,美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已從合作夥伴變成競爭對手。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今在台北舉行「美國總統大選後『華府-台北-北京』三方互動與未來可能之發展」座談會,邀請多位戰略學者、政治學者與談。
李志強說,美國和中國的經濟關係是在2008年後產生重大變動,過去美國企業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美國處在產業上游、且有高利潤,但在2008年之後,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漸失,開始發展上游產業,與美國發生利益衝突,在加上習近平上台後,改變過去低調的外交政策,影響美國全球霸主地位。
因此,李志強說,從美國歐巴馬總統執政的最後兩年,對中國的經濟政策已有很大的改變,例如當時推動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希望孤立中國,而川普當選後改變作法,在2018年推動美中貿易戰;所以即便是民主黨執政時對中國經濟關係已從合作夥伴,逐漸變成競爭對手關係。
雖然大方向不變,李志強強調,民主黨與共和黨執政上對中國的細節、敵對態度會有所不同,例如拜登過去曾提過,俄羅斯才是美國主要的敵人,中國是次要敵人,與川普剛好相反。
至於對美中貿易戰的態度,李志強說,拜登曾在總統辯論會上提到,1月份的美中貿易協議是退讓太多、失敗的,而川普當然不承認失敗,但數據來看,貿易戰沒有把中國打垮,中國雖然對美出口衰退,但整體出口是有提升,雖然美國打擊中國科技企業如中芯或是華為,但傷害並沒有很大。
若川普連任,李志強說,川普預計會持續推出美中脫鉤的政策,8月23日川普競選團隊公布第二任的施政綱領,關於中國的主題排在十大施政領域的第三未,主題就是「終止我們對中國的依賴」,預估將積極推動美商回流美國及產業鏈去中化動作。
然而若是拜登險勝,李志強認為,作法方面會有很大差異,因為拜登認為貿易戰是失敗的,中國沒有因為貿易戰而垮掉,反而美國消費者要多付出金錢來買商品;手法上可能會相對川普較為柔和,以團隊式的經貿協議對中國施加壓力,聯合歐盟等盟國,而非川普採與美中「單挑」的作法,甚至在氣候變遷或是公共衛生議題與中國合作。
另外,李志強說,拜登年近80歲,即使當選美國總統也很可能只當一任,雖然外交事務是其專長,未來4年可能專注內政居多,尤其是要撫平美國內部貧富差距、種族問題及防疫等,反中抗中應該不是其優先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