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人民的幸福在哪裡?

台灣人民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感受如何?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調查,指八成以上民眾對目前的生活品質滿意,七成二可接受目前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也有七成對家庭經濟狀況心滿意足。這些滿意度高達七、八成的數字,與許多庶民的感受大相逕庭,以致調查一經發表,頗受質疑。

民調結果受質疑,通常出在問卷題目、抽樣方式、樣本數目、統計方法及機構效應。國發會的民調,有如它自己的說明,從二○○六年以來長期進行,與各界一般民調,在方法上並無不同。不過,就結果來看,國發會的民調顯然有可疑之處。

最大的問題是調查結果不合常識和常理。有如本報日昨報導所指出,調查的十九個題目中,生活品質、勞動條件與工作環境、家庭經濟狀況等三項,滿意度都較去年大幅提升,增幅在五到十個百分點,且創馬政府執政以來最高紀錄。從統計方法論,這一調查結果一年之間差異極其顯著,國發會理當有合理的說明解釋,以釋群疑。

誠然,這項調查是由受訪者以親身經驗及感受回答,答題可能率直而未必深思;但即使以常識答題,也難獲致一年內滿意度如此顯著提升的結果。有如工會人士梁家瑋所說,近年很多勞工面臨低薪資、長工時、勞動條件惡劣的環境,相關滿意度竟攀上調查新高峰,他直覺「數字有問題」。再從總體指標看,我國實質薪資持續倒退,整體經濟產業陷入困境,一般人的經濟生活滿意度卻不降反升,且創新高,豈能不引發議論?

 勞工。(資料照,記者侯承旭攝)

機構效應因此是問題的可能癥結,這至少可從兩方面說。其一,國發會是政府單位,受訪者對來自政府單位的調查,尤其是對政府服務的滿意度評價,可能因機構效應而偏高。這一調查問到的垃圾處理、交通便利、治安狀況、淹水排水處理,滿意度都超過八成,足以顯示受訪者在電話訪問中常附和官方,或至少不唱反調的心態。

另一個可能的機構效應,是官方總是以光明面看待事務,尤其事關民眾滿意度;且民調公布時機又在馬英九總統任期的最後一年,更啟人疑竇。正由於機構效應,我們從國發會以往所做的民調,即可看出其有異於一般民調或甚至民意的結果。例如,在太陽花抗爭之際,它的民調顯示多數民眾認為學生應離開讓國會恢復運作,服貿協議應逐條審查不必退回。

官方的機構效應不只顯現於官方自己做的民調,有些指標的編製,一旦涉及民眾觀感或對施政的滿意程度,也總不免失真。兩年前,行政院主計總處編製台灣國民幸福指數,後來並按此據稱以國際經合組織(OECD)的美好生活指數為架構的指數進行調查,指我國是亞洲最幸福的國家,且所得財富是全球第二名。這一調查結果一經公布,同樣因與一般民眾感受大異其趣而廣遭質疑。面對薪水倒退、民生物價上漲、房價高不可攀,很多人被基本生活所需壓得喘不過氣,難以想像官方版的「亞洲第一」幸福在哪裡?

馬政府上任以來,「苦民所苦」之類的口號不斷,但從其施政績效看來,這是一個經濟失能的政府,把台灣經濟推向中國是它唯一做得最起勁的工作。如今中國股市、外匯市場激烈震盪,經濟泡沫逐一破滅,已受中國經濟衰退拖累、紅色供應鏈衝擊的台灣,不論金融、產業或整體經濟,在困境中又面臨極大考驗。此時,台灣最需要的是面對現實,積極因應變局,掙脫經濟困境。以炮製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的自我感覺良好,是馬政府一貫伎倆,在它執政末年,這種手法必將陸續出籠,台灣人民不能再任它自欺欺人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