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澄社評論〉論文審查的台、美經驗

◎ 畢恆達

每年年底是許多大學教授趕提科技部計畫申請的忙碌期,現在則是審查同儕計畫書的時節。學者在拿到博士學位,進大學任教之後,教學、學生輔導、審查論文、行政等事務,雖然沒有修過相關學分,但都是必須執行的日常義務。

同儕審查是學術研究精進的重要機制,但是審查意見怎麼寫,也是一門學問和藝術。審查意見通常包括描述、分析和評價,亦即審查者要對此學科之知識有深入的了解,仔細閱讀與分析文本,並提出負責任的判斷。過度苛刻與過度讚頌,對學術進步無益。應該用有建設性意見的critique,來取代惡意批評的criticism。不少同儕都有投稿後遭遇創傷的深刻體驗,例如審查意見簡單三言兩語說他連基礎ABC都不懂,論文只有大學生期末報告的程度,直接退稿。投稿者通常默默接受,陷入心情低潮,也不太敢申訴。

當然確實有些計畫書或投稿,不夠成熟。尤其台灣學界在SCI當道的氣氛下,某些大學規定每位教師每年一定要「申請」科技部計畫(否則評鑑時會扣點數),也有要求碩士班學生畢業前一定要有投稿給學術期刊的經驗(同樣是過不過沒關係),結果學者還得花時間應付這些為了投稿而投稿,其實品質存有問題的論文(唯一的貢獻是提高該期刊的退稿率)。

在美國,審查期刊論文是學界的義務,並無審查費可領。曾經有一位美國教授邀請我審查學術期刊的投稿論文,我送出審查意見後,隔一陣子接到該編輯的回信。原來是編輯寫給投稿者的審查意見,同時轉寄給三位審查人。雖然最後的審查結果是「不予刊登」,但是這封信卻有長達將近二十頁的內容。除了三篇審查意見之外,編輯還綜合與比較三個匿名審查意見之異同,一一向投稿者解釋,除了給予建議的相關文獻書目外,同時非常具體提出對方可以修改的方向與作法。結果,投稿者可以更有信心繼續向前,審查者也從其他兩位審查者與編輯的意見中,學到甚多。這種作法也許不是常規,但是其學術熱忱滿感動人的。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