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物價膨脹問題不容輕忽

近數月來,國內物價蠢動竄升,民生消費價格波動,升斗小民頗有感受,吃的尤其明顯。從一般市場的民生食品、街頭巷尾小吃、速食餐飲到大飯店自助餐,一片漲聲。漲價之外,國際海運不順,也導致若干食品供應受阻,麥當勞薯餅曾斷貨、賣場進口肉品短缺。官方統計顯示,去年第二季消費者物價平均漲幅突破二%以來,持續超標,十一月創下近九年新高,十二月也漲了二.六二%,物價上漲是今年經濟的趨勢之一。

曾經長久沉寂的物價如今來勢洶洶,官方一方面宣稱只是局部而暫時現象,不足為慮,以安民心,但也不敢掉以輕心。政府部會先後以公用事業緩漲機制、機動降低部分進口關稅與貨物稅,並成立跨部會穩定物價小組,追查惡意哄抬商家。同時,元月起提高基本工資五%多,並為軍公教加薪四%,以期「有助於減緩通膨的衝擊」。

事實上,這一波物價漲勢,並非台灣所獨然,有其國際普遍性。美國十一月消費者物價年增六.八%,為一九八二年以來最大漲幅;物價攀近四十年來高點,近七成民眾不滿意拜登總統因應通膨作為。在歐洲,歐盟上月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五%,再創新高;德國去年物價上漲幅度為一九九三年以來最大 。在中亞,世界最大內陸國哈薩克因燃料價格暴漲引發民怨,暴動造成重大傷亡,俄羅斯軍事介入。

物價波動既是國際現象,就有其國際肇因。首先,國際間金錢太多,有如諾貝爾獎級的經濟學家傅立曼(Milton Friedman)名言,通貨膨脹總是貨幣現象。近年各國中央銀行寬鬆貨幣,降息增量,買進債券股票基金,武漢肺炎之後進一步加碼,造成國際間資金極度氾濫,太多金錢四處追逐有限的資產和資源,萬物皆漲是必然後果。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熱絡最為明顯,商品、原料價格隨之攀升。

與民生物價直接相關的,是全球食品價格高漲。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食品價格指數去年平均漲幅二十八%,為十年來最大,今年也難回穩。究其原因,供應鏈瓶頸、勞工短缺、惡劣氣候及消費需求暴增之外,中國大肆囤糧也推波助瀾。糧食自給率只約三成的台灣,也受到衝擊,反映於進口糧食和食材紛紛漲價。此外,全球減碳風潮也促成農產品價格攀高,可代替化石燃料的生質能源需求大增;美國四成大豆油、巴西五成甘蔗已轉做生質能源。同時,肥料尿素以氨為原料,而氨的合成使用天然氣;天然氣因排碳量較小,價格高漲,氨和肥料同受衝擊。台灣的農民上週傳出因國際尿素供應短缺,有斷貨危機,就是顯例。

全球當今的熱門議題減碳,也帶來物價上漲效應。在國際間追求碳中和之路,減碳各種作為逐步落實於經濟活動的過程,帶來諸多衝擊,能源轉型與物價走高是現在進行式,出現了「綠色通膨」;台灣不僅面臨電力短缺和漲價,生產與企業的調整也需付出成本。「綠色通膨」不是短期現象,進而預示物價持續上漲或通膨的可能長期存在,與碳中和如影隨形。

物價溫和上漲不是壞事,在某種程度反映經濟活動的熱度,但持續而超越目標的上漲,就值得關注。物價不合理上漲,助長預期心理,足以帶動其他物價跟進,進而推升全面物價攀升,甚至導致通膨,且通膨也可能與經濟停滯並存。通膨最不利基層公眾,影響經濟社會穩定;二○一○年「阿拉伯之春」導火線的北非突尼西亞,就因經濟停滯膨脹而起。台灣現今雖有物價上漲壓力,如因應得宜,或無通膨之虞。

不過,兩位前後任職中央銀行的經濟學者,最近對於物價的倡議,值得深入探討。央行現任副總裁陳南光直言,寬鬆貨幣政策(低利率)是造成房價上漲主因之一,央行不宜把這一問題與其他部會「分享」,應不排除升息可能性。另一位前任副總裁的許嘉棟指出,台灣低薪與低價長久並存,形成惡性循環,公眾對物價上漲普遍難以接受,常以「俗擱大碗」為美。他建議政府趁軍公教加薪,適度放鬆物價管制,對水電油氣及健保費率適度調漲,以減少資源浪費,也帶動民間薪資上調,進而為「低薪低價」解套。

台灣一九七○和八○年代在經濟快速成長期間,曾同時面臨物價膨脹考驗。後來在全球化趨勢中,九○年代之後物價水準相當穩定,美國經濟學者梭羅(Lester Thurow)甚至曾以「死火山」形容通貨膨脹不足為患。如今,物價上漲壓力竄起,且可能持續存在,外向經濟的台灣,這是不容輕忽的挑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