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走上經濟自主 人民才會幸福

隨著大選日期之逼近各政黨間之攻防日見火花,鑒於去年九合一選舉在野以經濟牌大獲全勝,食髓知味的藍營仍計畫打「經濟牌」以取得戰略的主導權,近日炒得火熱的「高雄自經區」就是其中之一。

台灣必須走上經濟自主的路線,人民才會真正享受經濟的果實得到幸福。「經濟自主」並非新的路線,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九○年代的四十年台灣就是走自主經濟路線,締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所謂「自主」就是經建過程不必依賴或觀看人家臉色的經建路線,台灣經濟轉型為製造業主導的經濟,都是國人自主引進技術建廠外銷,一九六○至一九九○年間台灣的雨傘、鞋子、製衣、眼鏡、家電等傳統產品MIT(台灣製造)幾乎征服了全球。國民所得由一九六○年的十七億四千萬美元增長到一九九九年的三○四一億七千萬美元,翻了一七五倍,生活水準大幅提高,人人幸福。隨著薪資高漲,傳統製造產業在台經營日陷困境,台灣就開始引進科技產業,一九九○年代台積電、聯電等科技大咖開始出頭,石化業之六輕亦在一九九一年於麥寮成立,這些都是自主經濟路線之產物。

台灣經濟路線之爭第一次發生於一九九○年代中期,一群遊走兩岸的所謂「台商」及政客,受中國大市場之引誘,開始主張台灣應善用台灣已開發的利基,結合中國之資源,主張推動「亞太營運中心」。主要論點就是台灣可以為各國進軍中國之跳板(Bridge),美麗的構圖吸引了不少讚賞之聲。問題是,轉運中心也好營運中心也好,這些都是一時性的東西,只要中國發展起來,營運中心還會留在台灣嗎?當上海興建了大型海港之後,台灣還能發揮轉運功能嗎?顯然亞太營運中心的經濟路線追求的是暫時性的好處,中國崛起之後就成為明日黃花。

所幸亞太營運中心因李前總統登輝之反對而中挫,台灣再次回歸自主發展之正確路線,台灣的IT產業於焉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九二一大地震使紐約科技股大跌,展現了台灣在全球經濟之重要性。

台灣自主路線之挫敗,始於二○○一年的「經發會」,扁政府借「經發會」之決議大舉開放台灣科技產品製造登陸,項目擴張到七千多項,這一次的「積極開放」使台灣經濟由自主經濟逐年轉向依賴型經濟,即台灣的製造業、科技製造幾乎依賴中國的勞工及土地資源。現在「台灣出口中國製造」的比例已達五十六%且持續提高之中,此一數字在二○○○年為十三.二八%,台灣經濟依賴於中國已形成國安之重大問題。

依賴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當人家不要你的時候會立刻產生危機,禍延庶民。為彌補產業西進所衍生的低薪、失業問題,馬政府再來一次引進了依賴性產業—觀光,無限量引進中國觀光客,中國觀光客大增,二○一五年湧入四一八萬人次,一時之間,紀念品商店、夜市生意鼎盛,觀光投資大增,飯店如雨後春筍,但到了民進黨執政,北京的一紙命令中國客中斷,造成了夜市、商品店、飯店的大蕭條,民怨四起,「韓流」如洪水般橫掃全台。

依賴型經濟的弊害在此次中國對觀光客之操縱已明確告訴我們,依賴型經濟路線是一種危險的路,絕不可取。但不幸的是,熱愛這種路線的政客近年來越來越猖獗,如賽馬、博弈事業之引進,韓國瑜最近提出的高雄自經區,都是屬於將經濟之榮衰交給外國的一種經建路線。台灣有很多科技產業如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為何棄而不做,偏偏去鼓勵引進中國產品來台加工出口的自經特區?是想把台灣拉回到低度開發中國家之列嗎?

台灣在全球之重要性除了地緣政治之地位外,科技島之重要性日趨提高,台灣已有數家先端科技大廠、半導體之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全球IT產業,這是台灣之強項。如何修補「大膽西進」及馬政府「全面開放」所帶來的挫折,如青年低薪、庶民經濟之沒落等問題,阻絕依賴中國市場的迷思,是台灣能永續發展之唯一路線,也是台灣自主路線之不二法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