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有效因應美中貿易戰的衝擊

美中貿易戰引爆一年多,短期內是否簽署協議,仍在未定之天;儘管目前形勢似乎正向發展,但美中經貿衝突本質上係結構性因素所致,而結構改革將會衝擊中共政權的穩定,因此悲觀的看法則認為雙方爭議仍將持續,無法得到全面性的解決。美中貿易戰的變數是今年全球景氣放緩的主因,而台灣是這兩國的主要經貿夥伴,自然而然成為受害者,導致今年經濟成長放緩,又落入「保二」之戰。

對外貿易是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而由「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三角貿易看來,台灣經濟被貿易戰的颱風尾掃到,在所難免。據統計,台灣的全球價值鏈參與度雖然由二○一一年的六十二.七%降至二○一五年的五十六.八%,仍然高過所有G20國家,也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韓國。中國則是台灣最重要海外生產基地,佔台灣整體外銷訂單的生產比重達四十七.九%,而台灣外銷強項資通訊產品在中國的生產比重更高達八十九.二%,加上累計至今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佔對外投資的五十六.七%,兩岸經貿連結之密切,可見一斑,故而美中貿易戰帶來全球供應鏈重組,必將強烈牽動台灣產業佈局與海外生產基地的調整,進而影響台灣經濟的興衰。

短期看來,兩岸經濟的緊密關係,使台灣企業得以運用中國的低廉勞動力、土地及政策優惠,舒緩了台灣勞動成本升高與勞工、環保意識高漲的壓力。但是長期而言,企業大量西進,造成產業空洞化與內部投資低迷,導致就業與薪資陷入停滯,經濟失去強勁成長動能,無法提供民眾分享繁榮與福祉,以及貧富差距擴大,種下社會衝突對立的不安因子。尤要者,此種向中國傾斜的經貿結構之後遺症日益加劇,不但在經濟上形成「邊陲對中心」的依賴關係,更使得中國得以操控台灣政局,破壞台灣的民主與主權。

今年前二個月,台灣出口負成長四.一%,對中國衰退則達八.七%,美中貿易戰的衝擊逐漸顯現;然而,即使美中未發生貿易摩擦,中國意圖由製造大國轉型為製造強國,並且以在地生產取代進口,因而對在地產業大力扶植,及提出「中國製造二○二五」的產業轉型與升級之宏大規劃,已經讓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降低了包括台商在內的中國外資企業的重要性。此由中國製造業進口中間財年增率由二○○六到二○○八年間平均十七.一二%迅速下降至二○一二到二○一五年間的五.三五%,可以窺得梗概;而同一時期,中國對台灣進口中間財年增率亦由十二.四四%大幅滑落至三.八二%,可見台灣受到的衝擊之大。

換言之,台灣原本靠著三角貿易的運作形態,大量出口製造業中間財到中國,既滿足了台商生產的材料與品質需求,也維持了我在全球供應鏈與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中國成功推動產業在地化,並且在先進科技、新創產業有所突破,則不但台商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位置遭到削弱,產品競爭力亦必弱化,造成經濟失去重要支撐與動能,則台灣的經濟將日趨衰退,因此,台灣的產業供應鏈及海外生產基地必須進行周全適時的分散與調整,才能因應此一日益嚴重的危機與挑戰。

美中貿易戰能否善了未可知,而中國的產業與供應鏈之在地化卻勢在必行,故而,若是不改台灣的海外生產基地與對外投資重心皆在中國的現狀,必然使我經濟承受重大風險,連帶的我國的安全與民主亦將岌岌可危。是以,台灣因應貿易戰所興起的全球保護主義洪流,與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及產業在地化政策,則引導製造業回流,以及扶植新創產業,乃是正確的振興經濟藥方。目前政府的作為,包括多次召開「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通過「新經濟移民法」、延長產創條例之租稅優惠,及設立單一窗口的「投資台灣事務所」等,已見顯著績效。惟在此經濟與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必須展現更大的魄力與執行力,加碼優惠措施,排除投資障礙,方可增加製造業回流與投資誘因,才足以因應此一重大變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