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參考」指標不是「決策」指標

◎ 楊永年

有鑑於颱風假要不要放,經常成為縣市首長的噩夢,中央政府為體恤跨縣市民眾對於要不要放假存在忐忑不安的心情,因此出面協調,希望能有一致的共識或決議。不意卻出現一日數變的情形,讓縣市首長對於是否放颱風假更難以下定決心。應該說,颱風假早期屬中央政府的職權範圍,後來爭議不斷,所以將燙手山芋丟給地方政府,但幾年下來仍爭議不斷。即便宣佈的四分之一颱風假,仍有不滿的聲音傳出。

不滿的聲音在於,由於縣市長宣布下午四時統一放假,所以擠爆捷運站,造成民眾的不便與不滿。如果回顧當時的狀況,說不定不宣布放假,反而不會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換言之,目前放不放颱風假的邏輯,仍在於是否達「停班停課」標準。放眼全球,放不放颱風假,就只有台灣有爭議。問題在於,是否放颱風假,初衷在於確保安全;因此,只要確保整體防救災安全能夠提升,放不放假不應是重大議題。或者,放不放颱風假是方法,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促進防救災安全。

基此,如果能讓放颱風假的民眾,能(自願)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參與(或協助),強化救災體系的網絡安全。若然,可能不是死守在「依法規規定」未達停班停課標準,所以不放颱風假;或已達停班停課標準,所以一定都要放颱風假。合理的說法是,停班停課標準是「參考指標」不是決策指標,因為氣象局仍無法準確到幾點幾分何處會下多少雨量,會颳幾級強風;也沒辦法預測哪些民眾會遭遇哪些災害情境。但因為死守這些指標,縣市首長被要不要放颱風假的議題給綁架,反而影響縣市首長應針對防救災安全議題決策的空間。

應該說,以目前的停班停課標準(或通則)作颱風假的決策基準,無法滿足諸多個案不同的需求。這些需求包括個人、家庭、工作、交通安全、薪資等。就因為只針對要不要放颱風假,而且以停班停課標準做為決策依據;並未考量到,究竟停班停課比較能促進防救災安全,還是不停班停課比較能提升防救災安全。就目前的決策爭議,反而大大削弱了政府的競爭力。當然,面對民眾期待放颱風假的「不安心情」,以及企業「營利」的角度,縣市長怎麼決策,都會有不滿聲音。

應該說,如果考量到達到災害防救的部分目的,那麼是否放颱風假,就不是那麼重要。而如果縣市首長能夠根據過去放颱風假的經驗,舉例說明怎麼放假大家會比較安全,這樣的說服力其實是比運用停班停課標準要好很多。或者,如果還有爭議,再針對爭議進行思考,如何能避免爭議又能促進防救災安全,這樣就可以創造多贏的局面了。例如,員工面對有安全顧慮的情境,即便未達停班停課標準,仍可彈性放假;或若無安全顧慮,雖已達停班停課標準,仍可彈性上課,這樣才是比較健康的思維。

(作者為成大政治系暨政經所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