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辯證水果價格與外銷關係

◎ 周瑞勇

每當水果價格崩盤,聽到提出的因應對策總是「外銷」,但外銷這顆萬靈丹服了這麼多年,至今國人還在搶救水果,究竟外銷是水果崩盤的解藥?還是造成價格崩盤的毒藥?

以這兩年的水果為例,去年的芒果價格崩盤主因是外銷中國量較少,外銷韓國的因農藥標準被打槍,許多芒果直接被銷毀,外銷中、日、新加坡、香港的芒果量,較2015年少了近2/3(自由時報107/1/25) 。外銷從原本2016年的10810公噸到去年只剩下1518公噸,足足少了9292公噸,這些原本要外銷不出去的芒果,只好轉至內需消化,衝擊國內價格。

另外今年鳳梨也是,鳳梨從2012年開始外銷穩定成長,外銷量由2012年4276公噸成長至去年2萬7439公噸,增加5倍。需求快速增加,供給的產量也是每年5%以上成長。2015年媒體還報導台灣鳳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紐西蘭奇異果。可是好景不常,今年氣候異常讓鳳梨生了「玻璃肉」的怪病,導致鳳梨不耐貯藏而被中國大陸退貨,不復往年盛況(自由時報107/7/5)。雖然今年外銷量仍是6年來最好的成績,但還是不如預期,只比去年多出4508公噸,數量遠不及增產的5%。因此,時節到外銷末期時,價格就大受影響了。

再看香蕉,從2005年出口開始貿易自由化後,國內業者也展開惡性競爭,以致品質沒辦法滿足出口要求,外銷量開始銳減,引發產銷失衡,於是在06、07、10、11年出現暴跌。暴跌後,雖請對岸政府來政治採購,但2013年「過產滯銷水果政策性採購」結束後,香蕉出口又開始大幅下滑,從一年銷往亞洲國家的9161公噸,掉至去年的1585公噸。所以,這幾年除了颱風影響香蕉減產的年度外,幾乎是年年在搶救香蕉。

可見外銷是兩面刃,它能增加農民收入,解決產量過剩的問題;一旦外銷受阻,回流的量反而是造成價格崩盤的主因。尤其台灣是淺碟型的內需市場,很容易受「量」的波動而造成「價」的劇烈變化,加上果樹大都是長期作物無法輕易轉作,除非天氣來亂,否則市場供需難以平衡。

因此,農委會必須更加審慎的看待外銷,因為這是一條輸不得的不歸路,沒有做好各項外銷的準備和配套措施時,一個疏忽解藥就會變成了毒藥!

(作者為蕉農子弟,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