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好主張為何變成壞政策?

「一例一休」爆發嚴重後遺症,民怨沸騰,林全院長一席「漲價是必然結果」的冰冷談話,有如提油救火,小英政府再度成為輿論怒火的箭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初主張更為嚴苛的「兩例」,差點釀成更大災難的國民黨,搖身一變成為批判的主角。不過,英全政府擁有國會過半席次,想通過何種法案在野黨幾乎難以阻擋,因此一例一休的苦果仍應由小英總統一肩擔起,怪不了反對黨走偏鋒。

小英執政後,何以諸多立意良善的改革措施,最後都荒腔走板,招來一片罵聲,導致滿意度急速下滑?以一例一休為例,探討一個宣稱可以提升勞工的勞動條件、所得之進步法案,竟然修成各方沒有一個滿意,所謂「漲價、放不到假、薪水不漲」三輸的局面,最能看出英全政府的問題何在。其實,從華航罷工事件抗爭訴求的照單全收、國道收費員資遣條件的加碼買單,小英總統的起手式就充滿文青治國風格,洋溢浪漫的人道關懷,但其執政團隊顯然欠缺專業與執行力,也缺乏效益與衝擊的評估,因此往往只是繪出一幅美景,意圖以文字創作的魔力在人間打造一個理想國。換言之,小英總統的文青治國模式有兩大缺憾︰一,空有亮麗的口號與標語,卻沒有付諸實現的可行步驟;二,只有浪漫情懷,卻不見堅定的核心價值與信念,以為只要經過溝通協調後的結論就是正確的政策。此兩者加上缺少貫徹執行的勇氣與魄力,便導致一些好主張變成壞政策,讓支持者與反對者都失望的局面。

其實,落實週休二日是人均所得逾二萬美元國家最基本的勞動條件,既然如此,何以修法之後卻招致惡評與負面衝擊。其最大的致命傷就是缺乏彈性,企圖以一套固定的工時制度,例如一例一休應用於所有產業。殊不知現行勞基法根源於四十年前的工廠法,規範的對象是生產線上的勞工,但今日產業種類繁複,各具不同運作特質與市場利基,勞工亦分勞心者與勞力者,生產作業更非全部都在工廠內進行,而服務業成了產業主流,創新產業與分享經濟則快速崛起,要把這些產業綁在一起,以同一套工時制度套用在製造業、服務業、運輸業、醫療、媒體、研究機構,甚至先進的分享經濟、物聯網等,有如大清律令適用於民國,乃有時空錯置的荒謬,更會綁手綁腳,阻礙經濟的發展。

再者,規定太過繁瑣複雜,「例」與「休」的不同涵義,以及加班費的算法,就像批評者所稱是「文言文」,不是市井小民望之即知的白話文,其艱澀之處甚而勞動部長也不求甚解,對部分新規定猶須就教於學者,才能做出清楚的解釋,如此則企業勞工又如何了解相關法規,保障自身的權益。尤有甚者,僵固的工時制度不適合研發創新的產業需求,勞動部長或許不懂,經濟部長難道不能為產業發聲?部會是同一個團隊,經濟要拚「5+2」創新產業,勞基法規範的勞動條件攸關重大,而經濟部長在此一議題上竟然沒有發揮積極功能,使勞動法規有助於產業發展,凸顯英全政府除了專業能力欠缺外,橫向聯繫的功能亦顯不足。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文青可以操作好選戰,取得政權,治國卻不能靠文青。道理是一樣的︰治國必須務實,理念要落實為政策,必須經過專業的評估與擬定可行步驟,不能只喊口號,只相信文字的魅力。好的文字只能感動人於一時,好的政策才能造福全民於永久。經過一例一休的錯誤嘗試教訓,小英總統必須徹底改正文青施政風格,要兼具創業家與理想家的特質,以感性號召改革,以理性落實改革,則未來在改革的戰場上,如年金改革、司法改革、老舊危險房屋重建、稅制、婚姻平權、長照、電業法等,方可突破爭議與阻撓,帶給台灣新的希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