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新南向是一帖好解藥

新政府上台後,下滑的經濟仍無好轉跡象,研究機構紛紛下修GDP成長率,保一似已成為遙不可及的目標。而在蔡英文總統的救經濟策略中,以促成國際經貿多元化,降低對中國過度依賴為目標者,則以新南向政策備受期待,然而實際進度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會不會淪為空談,令人憂心。

目前我國對中國的經貿依存度已嚴重傾斜,絕大多數對外投資在中國,出口中國約佔貿易量四成,外銷訂單的海外生產比逾五成,中國已經成為我主要生產基地,形同把台灣經濟綁在中國。其最大的後遺症是台商所創造的就業機會與薪資成長主要在中國,造成台灣的GDP徒見數字上的成長,卻沒有實質回饋到台灣民眾,導致實質薪資倒退十六年。其次,中國對台政策擺明以商圍政,以銀彈取代飛彈,打台灣不如買台灣。諷刺的是,台商對中國經濟成長的貢獻,無異於提供中國對台政治勒索的充足銀彈。因此,不管是經濟上找出路,或政治上不受中國文攻武嚇的威脅,降低對中國的經貿依賴,是正確的政策方向,而新南向則是最有效的解藥。

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有兩種方法︰一,減少對中國的投資與出口;二,增加對其他國家地區的出口與投資。選擇第一項只是將對中國的投資、出口轉移到其他國家,確實能大幅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對我經濟成長並無實質助益;選擇第二項,則是藉著增加對其他國家地區的出口、投資,擴大經貿總量,稀釋對中國的依賴。這才是更好的策略,也就是央行總裁彭淮南所說,如果對中國出口是分子,對全球是分母,不是把分子弄小,而是把分母弄大,當分母擴大(增加對東南亞出口),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就會下降。

要將台灣對全球出口、投資的分母擴大,新南向(東南亞、南亞)無疑是最佳的路徑。一,東南亞有東協十國,南亞則以印度為主,都是近年經濟快速崛起的新興經濟體。且此一區域有三大經濟圈正在形成,包括佔全球總GDP約四%的東協十國組成的AEC(東協經濟共同體)、佔全球總GDP約四成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與佔全球總GDP約三成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這三個經濟圈雖有重疊,卻佔台灣總出口的七十五%,對台灣的重要性無與倫比,絕不能自外於這些經濟圈形成的經貿網絡。尤甚者,台灣傳統上與東南亞的經貿關係非常熱絡,東協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約佔出口總值的十八.三%,其中新加坡、越南、菲律賓、印尼、泰國、馬來西亞一向是台灣重要的對外投資國,即使在台商西進的年代,台灣對這些國家的投資仍然維持一定熱度。當前台灣尋求加入TPP、RCEP的過程中充滿變數與困難度,更應大力加溫與東協國家的經貿關係,特別是越南這種橫跨TPP與RCEP的國家,更是台灣突破政治封鎖的缺口,尤應列為新南向的重點國家。

東協與印度經濟成長快速,頗有當年中國崛起之勢,更重要的是,其既可成為台灣另一個海外生產基地,更因中產階級的崛起,也可提供台灣龐大的出口市場。過去西進潮之所以陷入瓶頸,乃係產業西進只是台灣勞動成本上升,經營環境惡化的替代性選擇,並沒有打入其內需市場,因此當中國生產環境漸趨惡化,西進之路也就走到盡頭。故而新南向不僅應該重視投資,更要努力打進其內需市場,方可真正帶動台灣經濟的成長,改善勞工所得停滯倒退的困境。

要言之,新南向是台灣降低經貿依賴中國的正確藥方,新政府絕不能當成口號,必須提高執行層級,拔擢真正了解東南亞、南亞事務,且具有開疆闢土能力的主事者,大量挹注資源,重視對該地區語言、文化、政治、經濟之研究,方可發揮南向績效,為台灣經濟打開新出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