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德瑞克說碳金融》第二十四講: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我們可以做甚麼?

逐步減少碳排放,並且在三十年後(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是為了控制地球升溫不超過1.5度C,來避免可怕的氣候變遷,這已經是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共識。在這樣的大浪潮下,2021年4月22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於是就有了這個「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大家好,我是德瑞克,我對氣候變遷議題下的碳金融有高度興趣,同時也抱著高度質疑。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

國發會在今年三月,統合了七個部會,發表了「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這七個部會包括環保署、經濟部、科技部、交通部、內政部、農委會、金管會,這代表了減少碳排放,早就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一個涵蓋面極廣,覆蓋了能源、產業、交通運輸、農林業規劃、投資交易、甚至是社會公平等各種面向的國家級議題。

逐步減少碳排放,並且在三十年後(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是為了控制地球升溫不超過1.5度C,來避免可怕的氣候變遷,這已經是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共識。

但是世界上的商品貿易是流通的,為了督促世界各國都遵照淨零的共識走,歐盟提出了「碳邊境調整機制」,要求進口歐盟的產品也要依照碳含量繳交憑證。

在這樣的大浪潮下,2021年4月22日蔡總統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於是就有了這個「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資料來源: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文件)

前幾講我們陸續提到,因為現代的便利生活是建立在石化燃料的基礎上,也可以說是用高碳排換取來的。所以要減少碳排放,勢必要在各領域進行轉型。

但是轉型絕非短時間內能完成,因此政府規劃的2050淨零路徑,就是提供未來的大方向,讓國民了解往後將會有哪些政策上的變動發生。

這份策略文件中提到,轉型分成四大項目,包括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與社會轉型。

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方面,台灣的策略包括:到2050年時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要高達七成;2040年時,新販售的汽機車要全面電動化。

因為能源與產業轉型,在《德瑞克說碳金融》系列文章我們說過不少了,而且大多牽涉到國家與都市在政策層面的改革推動,這一講我們來看看生活轉型的部份。

其實淨零生活並不是要在生活中做出重大改變,更重要的是要意識到低碳的重要性,並且開始做出許多小改變,這才是務實的做法。

至於有哪些可能的生活小改變?

第1, 以「使用」取代「擁有」的生活態度

就像愛情格言說的「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其實我們需要的是物品帶來的「服務」,而不是物品本身。

舉例來說,大部分的人擁有汽車是為了出行的方便與舒適(當然追求駕駛趣味與尊榮地位的另當別論),而計程車與Uber有機會在減少製造的情況下滿足需求。又例如,二手或者是租賃的衣服、家具、電器、露營用品、兒童玩具等也是如此,讓物品能夠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純粹一次性地被擁有,將使生產上的碳排放降低,盡可能地達到物盡其用的理想。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

我相信,未來提供家事服務的服務商,像是洗衣/烘衣服務商,食材/超市服務商,二手物品回收修復商,都可能以更創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並對原本的產業造成根本性的變化。

第2, 低碳的飲食習慣

根據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食品生產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當中包括了養殖、生產、運輸與包裝等程序。

因此,我們若是可以從自身做起,在飲食上做出改變,將可以立竿見影的減少個人碳排放。

主要建議改變是少吃肉類(特別是牛肉與羊肉),少喝牛奶,少用起司與奶油。多吃當地而且是當季的食材(減少運輸與保存),適量飲食並減少丟棄。

因為根據BBC的統計與計算,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肉類等動物產品佔食物類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原因因為養殖動物需要吃(消耗青草與飼料)、喝(消耗大量的水)、拉撒(產生大量的甲烷,這是比二氧化碳更糟糕的溫室氣體)。而且養殖牛羊需要大的空地,有些地區會砍伐森林來開闢成牧場,這樣更使得原本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消失。

(圖片來源: BBC)

第3, 推動建築物走向淨零循環

目前政策規劃2030年時公有新建築物要達到一級建築能效,2040年時要將一半的既有建築物更新為一級能效,到2050年時百分百的新建築與大多數(>85%)的既有建築要達到近零能效。政策方向是先從公家建築做起,再往私人建築推進;先從新建築做起,再往舊建築的更新推進,「由公而私,先新再舊」。

但是除了這些之外,生活上我們也能做得更好,包括拔掉不用的電器的插頭,包括使用智能家電來了解最佳的運轉模式,包括使用有高能效的綠色標章的電器等等。

第4, 使用低碳與共享的運輸網路

首先是減少非必要的移動,這一點我相信在這兩年COVID疫情期間,許多人都有線上工作的經驗,未來的低碳生活,這個模式很有可能會變成某部分生活的常態,包括視訊會議、遠距教學甚至遠距醫療等等,這樣可以減少往返時運輸活動的碳排放。

然後就是需要便利的共享、共乘以及大眾運輸體系,以及鼓勵自行車的運用,既健康又愛地球。歐洲人愛騎腳踏車已經不是新聞,為了讓自行車能跑得更遠,電動自行車近期也在歐洲席捲熱潮,在2021年時,德國電動自行車銷量已經佔到所有售出自行車的三分之一,不只自行車廠,連傳統車廠BMW也加入電動自行車的戰局。

(圖片來源: BMW)

另外,還有一些生活中的小改變是我們可以隨手做到的:像是珍惜用水,因為處理水並將其輸送到家中需要能源和資源;更珍惜資源並回收利用,減少浪費,確實做好資源分類回收;在溫暖的天氣裡使用窗簾來阻擋多餘的熱量,並在涼爽的月份捕捉寶貴的太陽做室內照明;多多使用電風扇而不是完全靠冷氣空調來保持室內涼爽等等。

其實很多都是我們前一代人所熟知的節約能源的守則,只是當現代的生活越來越便利,資源取得越來越廉價時,也許容易忽略上述守則的重要性。

因應低碳時代的到來,二氧化碳排放將被計費,上述的節約守則將不僅是愛地球,同時也是愛護自己的荷包。

《德瑞克說碳金融》已經上線半年的時間,與讀者們一起討論了許多熱門議題,包括碳價格ETF、清潔能源ETF、原物料價格(如鎳金屬、石油、天然氣),當然還有新能源與石化能源的大公司們。

而這半年來,同時也是世界局勢多變的時期,俄烏戰爭還在持續,美國在快速進入升息縮表的節奏當中,全球股市已經迎來了大幅回檔,大環境正在改變。

下一講我們來做一次半年回顧整理,跟讀者一起看看這些熱門議題,後續有怎樣的發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