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國家台灣音樂中心:以音樂史為根基,找回我們的歌

顏綠芬/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音樂研究所教授

2017年,甫上任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宣示了「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政策,筆者接受文化部委託,策畫「重建台灣音樂史」學術研討會,檢視、討論臺灣音樂史建構的各種問題;2018、2019續舉辦了兩場學術研討會,出版了三本學術論文,並召開多次諮詢顧問會議,結合音樂學家、作曲家、演奏/演唱家、音樂教育家、音樂行政部門主管,提出各種建言。其中最重要的推動事項,即成立一個「國家台灣音樂中心」,擔負台灣音樂文物的蒐集、典藏、研究,以及推動相關的演出、出版、推廣。

一、 我們的歌 台灣人的歌 我們的共同記憶400

3月上旬,武漢肺炎疫情在歐洲一發不可收拾,義大利因情況嚴峻而封城。3月14 日,在網路上,各地瘋傳義大利民眾在陽台上高歌的影像,他們因為被禁足在家,無奈之餘紛紛到陽台競歌,互相取樂、互相鼓勵,還不約而同的唱起國歌、吹起號角。姑不論其嚴峻疫情和防疫措施如何,倒是令人聯想到:臺灣人如果聚在一起,會不會不約而同的唱出大家熟悉的歌曲?是民謠〈天黑黑〉、〈六月茉莉〉,30年代老歌〈望春風〉、〈港邊惜別〉,還是戰後初期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補破網〉、〈望你早歸〉、〈愛拼才會贏〉、〈向前走〉,還是1970年代之後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美麗島〉、〈橄欖樹〉、〈島嶼天光〉?除了上面所舉的例子, 我們有更多像這樣好聽的、耳熟能詳的歌曲。只是,要提出幾首能夠承載共同記憶的,超越世代和超越族群的歌,讓臺灣人齊聚一起時,能夠自然而然、喜悅而順口的唱出來,好像有點難。

事實上,好歌的產生不容易,一要有雅俗共賞的好歌詞,二要能創作出表現聲韻/詞意之美的動聽旋律,三要有搭配得宜的伴奏(或配樂),四還要有能完美詮釋這首歌曲的演唱,才算是創作完成,這四個要件缺一不可。接下來,要如何傳播才能打動人心、普及民眾,又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問題。

二、 國家慶典、國殤紀念、外交場合, 該演奏甚麼樣的台灣音樂?

解嚴後,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政府才開始本土化的工作,三十年來,終於有一點小小成績,但是仍非常的不足,尤其在音樂方面。高中軍歌比賽還在唱抗日歌曲、歌頌中國、追念中國先烈,如〈中國一定強〉、〈中國駱駝〉、〈旗正飄飄〉等;又如國家慶典、外交場合、二二八國殤日,或針對921大地震等天災人禍的紀念音樂會,竟然多是選用外國的樂曲,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的樂曲當然是世界名曲,無庸置疑,但這樣的場合難道沒有台灣音樂可以選用嗎?就連跟音樂藝文有關的活動,如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的頒獎典禮,交響樂團所選的樂曲,也常跟台灣連不上關係,即便近年來稍有改變,但也只是加了些許民謠或流行歌改編曲罷了。台灣不是沒有音樂,台灣音樂也不僅僅是歌曲,而是涵蓋了各種類型的音樂,傳統的、現代的,哀傷的、澎湃的,幽默的、抒情的,應有盡有。為什麼大家找不到台灣代表性的音樂呢?

台灣不是沒有音樂,台灣音樂也不僅僅是歌曲,而是涵蓋了各種類型的音樂,傳統的、現代的,哀傷的、澎湃的,幽默的、抒情的,應有盡有。為什麼大家找不到台灣代表性的音樂呢?(圖:本報資料照)

三、 重建台灣音樂史 重建甚麼?

臺灣由於經過數次的殖民或殖民式的統治,歷史(書寫的歷史)的內容與觀點是片面的、斷裂的。以1945-1975出生的民眾為例,即50-80歲的國民,包括筆者,所受的歷史教育中,1895-1945年的臺灣歷史幾乎是空白的。課本裡,從清朝到中華民國,我們知道五四運動、辛亥革命、軍閥割據、七年抗戰,大家把抗日歌曲唱的激動昂揚,卻看不到家裡的長輩是處於日本一方,也不知道歌仔戲、流行歌的誕生是在日本時代,更不知道中華民國建國時,版圖不包含臺灣的事實;既不知道20年代歌仔戲就大紅大紫,臺語流行歌唱片30年代就到東南亞大賣;更不知道的是皇民化時期,禁唱的歌曲包含原住民歌謠、臺語歌、客語歌,而布袋戲、歌仔戲必須改以日語才能演出。

日本時代西式音樂教育的引入臺灣,源於日本明治維新的全盤西化。歐美的音樂理論、西洋樂器、歌唱技巧等隨之傳入,於是台灣開始培育出連結西洋音樂的演奏家、作曲家,也創作出現代音樂語彙的音樂作品。 原本存在的台灣音樂館,委身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下,少有人知,主要是層級低、本預算少、員額屈指可數,能作的事情有限,向來既不受上級重視,也難以擔負重責,但卻是唯一的一個可期待的台灣音樂研究機構。「重建台灣音樂史」政策在前瞻計畫中,鄭部長首先給予臺灣音樂館更多、更重的任務,人員編制雖無法馬上增加,在經費上及業務擴充上則大力支持,過去二年已經接受了數量龐大的文物手稿捐贈,收藏了前輩作曲家郭芝苑、徐松榮、沈錦堂、陳懋良、張炫文等人的手稿、樂譜、文物等;最近更有鋼琴家葉綠娜/魏樂富夫婦、聲樂家席慕德、作曲家溫隆信、賴德和、日裔鋼琴家藤田梓……等人續捐贈其收藏。

2018 年,台音館更喜獲德國東亞研究院贈予珍藏的音樂文物500 多件,包含臺灣音樂家手稿、樂譜、唱片、節目單、樂器等,完整保存50 年前臺灣音樂家在海外戮力推廣臺灣音樂與文化的足跡,為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重要的一步。臺灣音樂館並展開系列音樂會、唱片出版等計畫,短期內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也越來越多民眾知道有台灣音樂館,並欣賞到質量俱佳的台灣當代音樂。

重建臺灣音樂史基於「研究先行」的概念,在史料蒐集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分析,期望透過多元複數的藝術觀點及當代視野,以音樂史作為文化發展的根基,書寫臺灣文化的定位。

多次的諮詢顧問會議,提出了許多建言,舉例如下:

1. 整合現有的音樂類數位資料庫。從1998年政府開始數位典藏工作,如東吳大學的「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交通大學的「李泰祥數位博物館」(因授權問題下架中)、「達悟歌謠與庶民文化」,臺大、師大的78 轉唱片資料庫、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臺灣音聲一百年」資料庫、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的音樂資訊交流平臺,還有其他各文化局等機構的館藏。但各單位各做各的,應該加以整合,類似美國國會圖書館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合作完成的National Jukebox。

2. 激發及整合音樂學術界的研究能量。比起其他學術領域,臺灣的音樂學者雖不算多,仍有超過百人,只是研究非常分散,過去在傳統音樂方面,如南管、原住民音樂等有豐碩的成果,但是在流行歌、現代藝術音樂方面,則少有人參與,尤其在音樂史領域上。應有機構來整合各專長的學者之研究能量,例如研究西洋音樂史者,可借用其歷史音樂學的專長來研究臺灣的藝術音樂;民族音樂學、音樂社會學方面的專家,可鼓勵其研究臺灣的流行音樂、社會歌曲等。擴大臺灣音樂研究能量,以奠立臺灣音樂文化的基礎,發揮其影響力。

3. 影音資料的蒐集、保存、數位化與音樂資料庫的建置刻不容緩。民間有許多曾經出版而已經絕版的音樂錄音帶、錄影帶、黑膠唱片等,散落各處,有保存者因為過世凋零,後代常將之拋棄,蒐集方案急迫需求。其他還有些未出版的錄音,也應集中保存。

4. 啟動史料蒐集、口述歷史計畫。由於台灣音樂不受重視,許多研究論文、學術著作、手稿、曲譜等大量遺失,甚至資深音樂家記憶模糊,無法清楚與正確提供當時演出的事蹟,口述歷史計畫應趕快執行。

5. 單一的音樂中心仍無法承載龐大的任務,各地方政府、民間單位應也能擔負起重建臺灣音樂史的工作,可以多方參考國外的做法,結合社區、文教基金會、社區大學,做研究推廣的工作。

6. 建置現代音樂資料中心。法國的現代音樂資料中心(Centre de documentation de la musique contemporaine,簡稱為CDMC)1978 年開始對外開放。創立時的三個公部門是法國文化部、音樂著作權協會、法國國家廣播電臺。我國現代音樂創作已超過八十年,資料中心已經慢了法國四十年了,臺灣現代音樂資料中心的建置,非常急迫與重要。

7. 責成公立樂團每年的演出、唱片錄製,需有相當比例的台灣作曲家作品。錄製管弦樂曲。NSO之前已有一些成果,應該延續下去。建議先做研究、諮詢,提出曲目討論,並慎選演奏者。

總之,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級的臺灣音樂中心,才能為台灣音樂的奠立、音樂史的建構擘畫有效的、長遠的工作計畫。全國各地紛紛成立研究典藏台灣美術作品的美術館、博物館,唯獨台灣音樂方面缺乏高層級的機構,來處理音樂資料建置、保存、建檔、研究,和臺灣經典作品的重建、修訂、演出等。

重建臺灣音樂史,應該讓被壓抑的原住民音樂復育,讓全民認知原住民是歌唱的民族,他們天籟的歌聲和與生俱來的音樂才華,比起義大利人毫不遜色。讓那些走向西方歌劇舞台或流行歌藝壇的原住民青年,重新發現在山林環繞、祖靈庇護下的歌謠是多麼的莊嚴與動人;讓被埋沒的前輩作曲家被看見,讓他們的曲子重新被演唱、被演奏。讓唸歌仔(說唱)、本地歌仔、客家山歌重現,好讓青年學子體會農村社會的幽默逗趣,或透過經典流行歌曲《河邊春夢》了解保守時代臺灣青年對愛請的嚮往與苦悶。

研究樂曲的創作背景和作品風格,也是重建台灣音樂史的工作之一,如牧師鋼琴家陳泗治1939年的鋼琴曲《臺灣素描》,10個小曲重現了鄉土的純真、自然、畫面;前輩作曲家郭芝苑的《臺灣頌》更透露了政權移轉後知識份子的無奈悲哀與殷切企盼台灣認同的心境。

我們還有太多事情要做,音樂的歷史不是只有文字敘述,歌曲的研究不僅僅在歌詞反映社會,還有樂器的運用、樂曲的結構形式、演唱的風格、美學的發展,以及傳統音樂如何影響創作、科技媒體如何豐富創作,其他如臺灣的鋼琴音樂、合唱音樂、藝術歌曲發展史如何?歌劇、音樂劇的前瞻如何?個別作品的研究與詮釋、傑出作曲家的作品出版、全集編纂……,我們有好多好多研究需要投入。

期待:國家台灣音樂中心成立有望

身為音樂學者,能做的相當有限,所幸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聽到了我們的呼籲,兩年多來責成相關單位做了許多努力,推動整合各機關的力量。我們期待,這個重要政策的推動,沒有因為武漢肺炎疫情而被耽擱下來,希望不久的將來,能看到國家台灣音樂中心的掛牌和運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