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漫遊藝術史》直男們的異想世界-007系列電影對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風格的影響(一)

事實上,已有多位文學研究者指出,古龍筆下的楚留香或陸小鳳等角色深受「007系列小說」的影響。

黃猷欽

這篇文章要討論看起來無甚關聯的兩件事的關聯。

一邊是自1962年起,以英國小說家佛萊明(Ian Fleming, 1908-1964)筆下英國情報員龐德(James Bond,代號007)為主角所拍攝的一系列諜報動作電影,迄今已有24部作品;另一邊則是在1971-1984年間,改編自臺灣武俠小說家古龍(原名熊耀華,1938-1985)數十部作品的港臺電影。極盛一時,如今仍有各種影視、電玩動畫等作品產出。

這兩者之間,敢情有著跨越媒材、國界與文化藩籬的牽連糾葛?

事實上,已有多位文學研究者指出,古龍筆下的楚留香或陸小鳳等角色深受「007系列小說」的影響。湯哲聲認為古龍創作確實受到外國小說的影響,特別是源自英美偵探小說的「硬漢派小說」,其中就包含了佛萊明的龐德系列小說,總是以充滿魅力的個人英雄主義,搭配上數名被他所「征服」的美貌女性,在曲折離奇的情節中冒險犯難。(註1) 翁文信則提到在小說之外,古龍的「男子漢」書寫也受到現代西方電影所影響,特別是007電影中男主角的硬漢形象。(註2)

事實上,已有多位文學研究者指出,古龍筆下的楚留香或陸小鳳等角色深受「007系列小說」的影響。(圖片來源:700.com)

如果說古龍小說受到007小說和電影的影響屬實,問題便在於古龍小說改編電影的視覺再現,是否也直接受到稍早或同時期007系列電影美術設計的風格影響?尤其當早期龐德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960-1980年代冷戰架構下的當代世界,由古龍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在美術設計方面如何從中獲益?影片場景的設定固然本已在古龍小說裡有所鋪陳,然而視覺上的想像與構築,卻仍屬於電影從業人員的專職工作,是以將文字轉換成空間和布景的美術設計,電影與電影之間的關聯就必須來細緻考察一番。

首先,讓我們界定一下影片考察的範圍。古龍小說改編電影始自1970年代初,而1976-1984年間可謂高峰期,由香港導演楚原引領風騷,帶動香港與臺灣影界的跟拍潮,總數超過50部電影作品。(註3) 據此,本文對於龐德電影的比較分析範圍就鎖定在首部007電影《第七號情報員》(Dr. No, Terence Young, 1962)到第13部的《八爪女》(Octopussy, John Glen, 1983),接續的《雷霆殺機》(A View to a Kill. John Glen. 1985)出現在風潮之後,因而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我想先談談007電影美術設計的特色,接著以這幾項特點來比較1970-1980年代古龍電影美術設計的異同。其實這13部007系列電影歷經五位導演和三位男主角,以劇情對特定場景的安排和電影美術設計論,大致可分為兩種風格,一種是像前五部由史恩康納利(Sean Connelly)所領銜主演的第七號情報員(1962-1967),這一類比較接近前述所謂「硬漢」小說傳統,沒有明顯的場景套路;而自僅演過一部007電影的喬治拉贊貝(George Lazenby)的《女王密使》(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Peter R. Hunt, 1969)起,特別是在接續的第三位龐德男主角羅傑摩爾(Roger Moore)所主演的電影中,開始出現了下列三種特定場景的設計,分別是「怪奇空間(包含人物造型與布景設置)」、「險地樂園(總是環繞著美女)」和「終極戰場(打怪的最後魔王關卡)」。

突出日常的奇感異驗

讓我們來看看007系列電影中的「怪奇空間」。這一類的場景往往出現在為敵人所打造的空間之中,像是系列中最主要的惡魔黨(SPECTRE),但也可能出現在龐德自家的秘密基地或是盟友的情報單位,從這些場景的設計,就可以看出007系列電影希望觀者能夠接收到的非比尋常體驗。

早在1962年的《第七號情報員》中,就可以看出日後常用的兩種美術設計手法。第一種是自然景致或精緻藝術收藏與高科技空間所形成的高度反差效果,像是惡魔黨基地的接待空間裡,出現了大片抗壓玻璃外的海底景致,令龐德等人讚嘆不已【圖1】,或是在《雷霆谷》(You Only Live Twice, Lewis Gilbert, 1967)裡同時兼具辦公、接待和處決功能的空間裡,可見一邊是歐洲傳統精緻藝術(肖像、宗教與寓意油畫作品)與家具,另一側則是高科技控管的水池造景與食人魚群【圖2】。

【圖 1】《第七號情報員》,Terence Young,1962。

【圖 2】《雷霆谷》,Lewis Gilbert,1967。

007電影美術設計的慣用手法有這樣的反差效果之外,還包括了將極為日常平凡的生活空間,搭配不協調或是突兀的周邊環境。同樣出現在《雷霆谷》之中,這次是英國情報盟友日本方面的秘密基地,當龐德遭到日本女情報員的誘敵伎倆而墜入地下通道時,他看見的是白色方形地板上的辦公空間,以及圍繞在四周的新穎燈柱和兩組金屬圓球狀螢幕【圖3】,日本情報單位負責人還好整以暇地對著電子螢幕,向龐德說明他早已受到監控,並暗諷他對女性毫無招架之力的弱點(或強項?)【圖4】。另一個例子是《金鎗人》(The Man with the Golden Gun, Guy Hamilton, 1974),當龐德公差香港,他來到了英國情報單位在此的秘密基地,由於該虛構基地暗藏於1974年真實歷史事件的伊莉莎白皇后號郵輪(RMS Queen Elizabeth)沉船之中,當龐德走進基地長廊時,身後的空間東斜西歪【圖5】,而長官辦公室的前後景對比,更強化了日常辦公與非日常奇異場景的特殊效果【圖6】。說到底,007系列電影本來就是要提供觀眾有別於日常生活裡的重複經驗,在異想世界中暫時消解無聊呆板的人生。

【圖 3】《雷霆谷》,Lewis Gilbert,1967。

【圖 4】《雷霆谷》,Lewis Gilbert,1967。

【圖 5】《金鎗人》,Guy Hamilton,1974。

【圖 6】《金鎗人》,Guy Hamilton,1974。

第二種早在首部龐德電影中就出現的美術設計手法是「景巨人渺」的視覺奇觀。像是《第七號情報員》中惡魔黨基地的詢問空間(首腦藏身於其後),日光透過巨大圓形格狀天窗,照射在牆面的半圓格狀黑影,直將進入此一空間的任何人物壟罩起來,形成建築巨大而人物微渺的對比效果【圖7】。同樣的,《雷霆谷》裡的各國情報領袖高峰會,也出現了巨大的天文台半球體玻璃窗,對照著下方三組人馬的辦公圓桌。然而,這種反差也可以是逆向操作的,造成「景微人巨」的視覺感受,像是在《金手指》(Goldfinger, Guy Hamilton, 1964)的惡人辦公室裡,當金手指向美國眾黑幫領袖解說搶劫政府黃金國庫(Fort Knox)計畫時,他利用了製作精細的模型作為視覺輔助工具【圖8】,此時鏡頭拉近模型建築的兩小扇窗時,我們看見了一對眼睛【圖9】,這有如超現實繪畫般的畫面,其實是甫從地牢逃出的龐德,正在模型下方竊聽查看金手指的陰謀所造成的懸殊比例效果【圖10】。

【圖 7】《第七號情報員》,Terence Young,1962。

【圖 8】《金手指》,Guy Hamilton,1964。

【圖 9】《金手指》,Guy Hamilton,1964。

【圖 10】《金手指》,Guy Hamilton,1964。

重點來了,這些「怪奇空間」的特色,真的有出現在古龍武俠電影之中嗎?單以「比例」反差所導致的奇異效果來說,電影《蕭十一郎》(楚原,1978)就同時出現了莊園建築模型(「景微人巨」)和日常生活用品(「景巨人渺」)的兩種設計,當蕭十一郎闖進天外山莊時,竟看見了天外山莊的縮小模型【圖11】,這時鏡頭同樣也拉近他與模型的距離,呈現出超現實繪畫般的不思議並置構圖【圖12】,而不久之後,他卻又為房內外的巨大陶瓷花瓶和一雙筷子所震懾住【圖13、圖14】。

【圖11】《蕭十一郎》,楚原,1978。

【圖 12】《蕭十一郎》,楚原,1978。

【圖 13】《蕭十一郎》,楚原,1978。

【圖 14】《蕭十一郎》,楚原,1978。

因此答案是:有的。稍後我們將看到更多古龍小說改編電影裡的美術設計,的確大量借用了007系列電影中的場景和創意,這裡先賣個關子,容後再敘。

(未完待續)

註釋

1 、湯哲聲,〈英雄和美女:古龍小說的創新和危機〉,收於林保淳編,《傲世鬼才一古龍:古龍與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2006,頁197-208。

2 、翁文信,《古龍一出,誰與爭鋒:古龍新派武俠的轉型創新》。臺北市:風雲時代,2008,頁188-189。

3、黃猷欽,〈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4期(2017.10),頁87-9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漫遊藝術史 直男們的異想世界-007系列電影對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風格的影響(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