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戰後」的「戰」,台灣人有共識嗎

許慧如

越來越多人,在沒有提到特定戰爭的情況下,用「戰後」指稱二次大戰之後的時間。「戰後」是日文借詞。會借用這個詞,顯示台灣華語沒有功能相同的詞。以前在台灣,二次大戰之後的時期,一般都稱「光復後」。不過,「戰後」顯然比「光復後」中性的多,加上台灣主體意識逐漸普及,這個詞也普及開來。

但是,「戰後」一詞,在台灣經常用得不夠精準,顯示出台灣人對這段歷史模糊的認知。有「戰後」當然就有「戰前」,但是可能因為「終戰」或「戰後」幾乎就等於日本時代結束,因此有些作者會用「戰前」,泛指台灣的日本時代。然而,日本時代除了「戰前」,還有「戰時」,也就是日本時代最後那幾年,但「戰時」這個詞就少見多了。在日本的文章中,幾乎不會出現這種現象,「戰前」、「戰爭中」、「戰後」,都有清楚的區別。

圖為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降伏文書》。(維基共享)

二次大戰對日本有巨大的影響,日本戰敗、戰後有了新憲法,脫胎換骨成為另一個國家,日本社會也對「戰=二次大戰」有高度共識。但是台灣人沒有。台灣人借了「戰後」這個詞,只借了表面,但不夠了解內涵,所以誤用就出現了。這個戰爭雖然對台灣也的影響也很大,但是台灣人並沒有普遍的共識。

當時台灣是不是「光復」,台灣人沒有共識。台灣人在戰爭時期,對國家的認同也沒有共識。有些人認同自己是日本人,也有些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可是,不論是日本人認同還是中國人認同,都不是為台灣而戰。另外,從語言的使用來看,「光復」(kong-ho̍k)這個詞到現在也還穩定地存在台語裡,很多即使對中國國民黨很反感的長輩,都還會用「光復」一詞就像不少人即使有台灣認同,還是會很自然地講出「全省」而不是「全國」顯示台灣人認同還不夠扎實。

簡單地說,在現代的日本社會,「戰」的預設值就是二次世界大戰,這點透過對日本社會與國家的認同與歸屬感,達到共識。但是在台灣,對於建立普遍而扎實的台灣認同,我們還在起步階段,而今年已經是「終戰」七十年了。

師大台文系副教授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