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李筱峰教授多慮了

自由廣場21日刊出一篇李筱峰教授的文章「台語文浩劫」,作者認為李教授是多慮了。圖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自由廣場21日刊出一篇李筱峰教授的文章「台語文浩劫」,作者認為李教授是多慮了。圖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方復權

自由廣場21日刊出一篇李筱峰教授的文章「台語文浩劫」,先不論文章內嚴厲的措詞,譬如無知、白癡等,筆者認為李教授是多慮了,而且用北京語或者說是目前台灣官方第一語來表達台語,反而是台語文的機會。

筆者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南部人,因此我們平常口說的「國語」自然成為個人成長的第一語,而台語就是第二語。儘管如此,台語卻是相當熟練,可以台灣走透透、話家常,甚至於做生意,游刃有餘。不過,半個世紀過去了,只有語,沒有文。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至少30年),當KTV、卡拉OK全台盛行,台語歌的字幕就開始用李教授所謂的北京語來傳譯台語、教唱台語歌,這應該就是目前「北、台」語混合的濫觴。聽說李教授也喜歡唱歌,應該對此不陌生。經常我們看西洋影片,翻譯人員就當下的劇情,演員所說的英文詞句翻成「顧人怨」,引來哄堂大笑,絕對是神來之筆。

全球速食店龍頭麥當勞有一句廣告詞-「I’m lovin’ it」,這種語法在未廣告之前,所有的語言老師都會說它是錯的。但我們知道,語言不但會變,其表示的方式有時是創新,模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講話的方式,比較貼近大眾,產生親切感,讓生活有趣,就像「出來講」變成「踹共」,它隱含語音中的「省略」與「滑音」。至於「北七」,偏偏筆者所居住之地台中市就有「市政北七路」。顧名思義,從一、二、三、四開始,還真不是蓋的。

因此筆者認為,在目前台灣島內普遍缺乏台語聽說讀寫的環境,利用熟稔的第一語來當音標,傳譯台語,達到視覺輔助聽覺,進而練習口說,反而給了台語文正面的生存機會。至於從文章中感受到李教授強烈痛恨「北京語」,筆者也有小小的心得,那就是如果「北京語文」不好,不但在台灣的各種考試之作文項目拿不到高分,想要投稿報章雜誌,舒解心情與鬱卒,更比登天還難。

(國際貿易)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