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釀」的味噌!風味略帶堅果烘焙 口感獨特

研究人員品嚐三種味噌,比較太空版(圖中編號 861)與地球版的風味。(圖取自iScience期刊)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國際太空站(ISS)成功釀製味噌!這項於《iScience》期刊發表的突破性研究顯示,傳統日式調味品味噌不僅能在太空環境中發酵,其風味與地球版相似,還帶有獨特的堅果與烘焙香氣。這項發現為太空人長期任務的飲食多樣性開啟新可能,並揭示微生物在太空中的適應力。
據《生活科學》(LiveScience)網站報導,研究由丹麥技術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合作進行,探索微重力與高輻射環境如何影響微生物發酵。味噌是以鹽麴發酵蒸煮大豆製成,研究團隊好奇太空環境是否會改變微生物生長與代謝,進而影響發酵結果。共同作者埃文斯(Joshua D. Evans)表示:「低地軌道的特殊條件可能重塑微生物行為,我們希望了解其對食物發酵的影響。」
2020年3月,研究人員將一份「預備味噌」送往國際太空站,進行30天發酵後運回地球。同時,團隊在美國麻州劍橋(Cambridge)與丹麥哥本哈根製作對照組味噌,並以環境感測器監控溫度、濕度、壓力與輻射等條件。分析結果顯示,太空味噌成功發酵,但其細菌群落與地球版本有所不同。
共同作者科布倫茨(Maggie Coblentz)表示,這項發現證明微生物群落能在太空中蓬勃發展。她強調,國際太空站並非如想像中那般無菌,其活躍的微生物生態也促使人們反思,將地球生命引入外星環境所衍生的生物倫理議題。
在風味測試中,太空味噌與地球味噌的香氣化合物與胺基酸組成高度相似,皆具備味噌特有的鹹鮮(umami)特色。品嚐者一致認為太空味噌風味更濃郁,帶有明顯的烘焙與堅果香。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源於太空環境對微生物代謝的微妙影響。
項研究融合微生物學、風味化學、感官科學與社會文化觀點。埃文斯指出:「我們探討生命在太空中的演變,有助提升太空人長期任務的福祉。」科布倫茨則表示,食物是研究太空社會結構的切入點,可引發關於家務勞動價值及太空系統設計的討論,影響誰能參與及如何體驗太空探索。
未來,這項成果可能催生新的烹飪形式,豐富太空中的飲食與文化多樣性,為人類探索宇宙增添一抹獨特滋味。

送上國際太空站進行發酵前的味噌原料真空包裝。(圖取自iScienc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