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0萬年沉睡!緬甸琥珀中的迷你蜥蜴驚艷科學界

「琥珀石龍子」(Electroscincus zedi)的生前復原圖。(取自Stephanie Abramowicz臉書專頁)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導,科學家近日在緬甸北部出土的中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蜥蜴物種化石,為研究爬行動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線索。這項發現於7月22日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報導指出,這種新發現的蜥蜴體型嬌小,估計從吻部到泄殖腔開口的長度約為3公分。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琥珀石龍子」(Electroscincus zedi),生存年代可追溯至約9900萬年前的中白堊紀。
研究的共同作者、山姆休斯頓州立大學(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的達薩(Juan Daza)博士表示,這個物種與所有已知的中生代鱗翅目動物(包括蜥蜴和蛇類)都不相同。它獨特之處在於身體周圍呈交錯排列的複合骨質鱗片,這一特徵支持將其歸類為石龍子科(Scincidae)。
石龍子科是一個物種極其豐富的鱗翅目分支,目前已知的現生物種超過1745種,佔所有現存蜥蜴的近15%。典型的石龍子擁有圓柱形身體和相對短小的四肢,在50多個石龍子譜系中,演化過程中出現了肢體退化或消失的現象。
這塊保存「琥珀石龍子」的緬甸琥珀(又稱Burmite)出土於緬甸北部克欽邦密支那地區以西約100公里處的中白堊紀地層。化石標本包含了這隻石龍子的兩個分離部分,保存了鱗片和大部分附肢骨骼,但顯然屬於同一個體。
達薩博士指出,目前已知的緬甸琥珀中有超過100個鱗翅目標本,但這個新化石是唯一一個保存了這種骨質鱗片形態的標本,使其可以被診斷為石龍子科,並與所有已知的白堊紀鱗翅目化石區分開來。
研究人員推測,這種骨質鱗片可能是為了因應鱗片增加重疊和皮膚裝甲剛性降低而演化出來的。儘管標本不完整,但它保留了後頭骨骼元素和外皮結構,為未來可能發現的石龍子材料提供了比較基礎。這項發現不僅填補了石龍子科演化歷史的空白,也為研究中生代爬行動物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琥珀石龍子」化石的腹面(a)和背面(b)視圖;右腳(c、e)和骨質鱗片(d)的細節;整個標本的X光圖,顯示了骨骼遺骸以及多個連接和散落的骨質鱗片(f)。(取自Stephanie Abramowicz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