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穟消失半世紀 芳苑復育成功

三林穟外形像玉米,也經常被附近民眾誤認為高粱。(記者陳冠備攝)

三林穟外形像玉米,也經常被附近民眾誤認為高粱。(記者陳冠備攝)

2017/02/08 06:00

早年沿海居民粗糧 漸被遺忘

〔記者陳冠備/芳苑報導〕你吃過「穟」嘛?彰化縣芳苑鄉永興社區四年前進行農村再生計畫時,發現消失在沿海地區五十年的農作物「穟」,經由研究育種,隔年在社區復育成功,並改良脫殼食用方式,成為有價值的經濟作物,目前已有五分地種植面積。永興社區協會理事長洪紳富表示,為紀念復育成功,以當地舊名「三林港」取名「三林穟」。

永興社區以舊地名稱三林穟

洪紳富指出,台灣早期沿海地區,因土地貧瘠充滿鹽份,居民只能種花生、番藷維生,也會種植一兩排「番穟」,當粗糧充飢,當時因為脫殼技術有限,食用口感不佳,無法廣為種植,爾後政府開始推廣水稻種植,番穟也被世人遺忘,五十年來在此幾乎不見蹤影。

經改良後變好吃 可包粽做粿

洪紳富表示,四年前,永興社區進行農村再生計畫時,在田野間發現一株番穟的原生種,覺得驚喜,重新育種後,拿去給大葉大學餐飲系前助理教授謝玉玲研究後,發現穟含有高鈣、高纖等營養成分,就加強脫殼技術,把難以下嚥的穟漿薄膜磨掉,經煮食後穟竟然變好吃,於是開始在社區推廣種植。

洪紳富說,兩百年前,當地曾是漁港「三林港」,為推廣穟作,所以命名「三林穟」,他也說,剛開始復育種穟時,外人誤以為是玉米,更有附近工人以為是高粱,偷採回去要泡酒,令他哭笑不得。

謝玉玲表示,目前山區原住民仍有種穟習慣,但是多半拿來做酒,也有人曬乾後製成掃帚,其實穟的食用性相當廣泛,可包粽、做粿、爆穟花、穟餅等,種植上也不用肥料,而且耐旱、抗鹹分,很適合在沿海地區種植。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