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七序曲》 台灣首部紀念228音樂史詩作品
2015/02/26 06:00
〔記者楊媛婷、黃佳琳/綜合報導〕生長於基督徒家庭的蕭泰然,一手建立國內台語教會的音樂古典風格,作品奠定台語藝術歌曲的地位;他於一九九四年完成《一九四七序曲》,是國內首部為記錄二二八事件的音樂史詩作品。
至於,《台灣翠青》則被本土社團與台派人士視為台灣共和國的真正國歌(作詞人為鄭兒玉牧師),其旋律、節奏飽含信心、決心、更有美麗島嶼上的人民,對真正民主、自由的共和國憧憬;《嘸通嫌台灣》則安慰許多戒嚴時期被列為黑名單無法返鄉的遊子,每每聚會時,必定高歌該曲以撫慰無法回國的思鄉之情。
另外如《玉山頌》、《百合之歌》、《啊!福爾摩沙—為殉難者的鎮魂曲》等,曲曲皆耳熟能詳,蕭泰然用音樂打破威權政府所設下的政治藩籬,並為台灣人開拓現代音樂與通俗音樂外的另一種選擇,更以音樂為台灣歷史留下最珍貴的足跡。其他作品包括「出外人」、「遊子回鄉」、「台灣魂」、 「傷痕之歌」;他還將「望春風」、「台灣調」、「黃昏的故鄉」、「思想起—恆春古調」等改編成演奏曲。
蕭泰然因在美參與《出頭天進行曲》的創作,被台灣政府列為黑名單,直到解嚴前皆無法返國。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年在美完成了三首最重要代表作。其中《小提琴協奏曲》一九九二年由林昭亮與美國聖地牙哥交響樂團舉行世界首演、《鋼琴協奏曲》一九九四年由鋼琴家湯崇生與溫哥華交響樂團舉行世界首演、《大提琴協奏曲》一九九五年由旅美大提琴家范雅志與聖地牙哥交響樂團舉行美國首演,獲得世界古典樂壇極高評價。
由於蕭泰然是高雄人,明晚登場的高雄春天藝術節首場表演節目「二二八草地音樂會」,將安排高市交響樂團及多位演唱家演出蕭泰然的《一九四七序曲》,向大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