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去年地層下陷面積 比前年減21平方公里

防治地層下陷雲林縣府及中央鼓勵高鐵沿線農田轉作高粱等節水作物,減少抽地下水。(雲林縣府提供)
防治見成效 今年下陷面積挑戰小於100平方公里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在中央與地方合力下雲林縣地層下陷減緩,根據水利署監測資料,雲林縣二○二四年地層下陷面積為二二六.四平方公里,比二○二三年二四七.七平方公里減少廿一.三平方公里。縣府水利處長許宏博樂觀指出,今年下陷面積有機會縮小到一○○平方公里以下,挑戰史上最低紀錄。
高鐵沿線4監測點 下陷減少約1公分
許宏博指出,水利署監測資料顯示,不僅下陷面積減少,雲林高鐵沿線四個監測點的年沉陷速率也普遍下降,往年下陷約三至五公分,去年每個監測點都比往年減少約一公分左右,可見地層下陷現象正在逐步趨緩。
許宏博表示,下陷改善的主因包括去年雨量足,水情良好,也有效補注地下水,此外,高鐵沿線虎尾、土庫、元長等三鄉鎮約四千公頃農田,稻田轉作面積擴大至二千多公頃,休耕面積也提升至約二百多公頃,明顯減少農業對地下水的抽取需求。
縣府指出,農業部這幾年推動「高鐵沿線特區推動農田轉旱作物專案措施」、「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提供節水獎勵金、轉作補助,縣府也加碼,鼓勵農民改種低耗水作物,累計農業節水量約五.五萬噸。
擴大轉作和休耕 減少抽取地下水
許宏博指出,根據國科會近年研究,減抽地下水是防治地層下陷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縣府與中央合作持續推動高鐵沿線農田轉作節水作物,同時提升地下水補注效率。例如導引新虎尾溪河川水至砂樁補注井,提升深層含水層的地下水量。
許宏博表示,今年上半年水情不錯,休耕及轉作面積增加,在老天爺幫助及相關防治策略成效擴大,樂觀預測今年下陷面積有機會降至一○○平方公里以下。另民眾關切虎尾高鐵特定區內現有八項重大公共工程是否加劇地層下降,監測結果並未出現影響地下水及地層下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