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築堤新生地 規劃大嵙崁生態探索園區

大漢溪舊河道因堤防保護而產生新生地約二二八公頃,水務局規劃「大嵙崁生態探索園區」。(水務局提供)
水務局將大漢溪舊河道分茶港、水漾環境及原漢一家3主軸營造
〔記者謝武雄/桃園報導〕桃園市政府水務局配合石門水庫清淤輸送系統施做堤防,大漢溪舊河道因而產生新生地約二二八公頃,水務局規劃「大嵙崁生態探索園區」,包含「三坑茶港風貌營造」、「二崁水漾環境營造」及「崁津部落原漢共好」,分別對應人文、地景及生態三主軸,評估工程經費約需十五億元、用地取得費十一.四億元,將向中央爭取補助讓計畫早日推動。
保有自然農村樣貌 將發展有機農業
水務局長劉振宇表示,大嵙崁生態探索園區計畫範圍,由石門水庫後池大橋,至崁津大橋左岸三坑舊河道,約二二八公頃,其中公有地約六成、未登錄地約三成、私有地約一成,土地使用分區涵蓋河川區、特定農業區,因受水利法、水質水量保護區管制,因此區域內保有自然農村樣貌,未來發展將以有機農業為主軸,並涵蓋農業、水利、環境,交通及文化等多元面向。
劉振宇說,昔日大漢溪河運可以到龍潭區三坑,三坑茶港風貌營造主要是修復水路,讓民眾可以探索茶港風光,三坑有塊大面積蓄水農塘,將可做為立式划槳(SUP)、獨木舟、風浪板、滑水、划船及遊船等水域活動服務場地。
三坑、二崁打造水域活動、親水廊帶
二崁水漾環境營造是利用大漢溪舊河道打造親水遊憩廊帶,藉由供水渠道連結所導入乾淨水源形成小溪,貫穿舊河道,往下游流至生態滯洪池,再匯入三坑子溪,提供魚類等水中生物棲息場域。
至於崁津部落原漢共好,當初崁津部落築堤產生九公頃浮覆地,其中五公頃提供住戶使用,四公頃原要當原民射箭場,但地方有意見另覓他址興建,這四公頃土地將結合大嵙崁生態探索園區計畫,共推原漢一家生態聚落。
大嵙崁清淤輸送系統是市府向中央爭取廿一億七千萬元經費,提供石門水庫清淤運輸需求,也將銜接國道三號大鶯豐德交流道至溪洲橋的左岸水濱路廊,完善中庄至三坑聯外交通系統,並完成串連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