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花蓮原民文創產業聚落 空轉16年3度易名

    花蓮縣府爭取經費推動「陽光電城」轉型為「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如今閒置。(記者王錦義攝)

    花蓮縣府爭取經費推動「陽光電城」轉型為「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如今閒置。(記者王錦義攝)

    2025/06/10 05:30

    從陽光電城轉型 耗資近6.7億 議員憂心再成蚊子館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花蓮縣政府十六年前耗資四億元打造「陽光電城」淪為蚊子館,之後又累計爭取二.七億經費推動轉型成「原住民文創產業聚落空間」,工程完工卻遲未營運,民眾憂心花費數億打造的空間恐再度閒置。縣府指出,受去年強震影響經濟環境不佳,多次委外招標營運未果,且園區建物須確認地質穩定才能取得使用執照,預計九月取得執照後委外給專業團隊經營。

    縣府︰預計9月取得使用執照

    無黨籍縣議員簡智隆質詢指出,文創館從二○○九年陽光電城,到二○一九年原住民族文創旗艦館,接著二○二一年又改名為原住民族文創產業聚落空間,園區名稱、招牌一直換,至今未看到穩定營運,「縣民要期待什麼」?

    簡智隆說,園區並非僅一筆經費投入,而是二次昂貴的政策豪賭,第一次投入近四億打造陽光電城,之後又投入二.七億轉型為原住民族文創產業聚落空間,一個園區、二個階段、三易其名、十幾年的空轉,背後是龐大的公帑、人民的納稅錢,民眾與族人要的不是複雜的專業報告,而是園區未來的規畫方向。

    盼今年底委由專業團隊營運

    縣府原住民行政處長馬呈豪說,園區建物一至二樓工程去年已完工可使用,但因三樓為加蓋,加上周邊許多大樓去年因花蓮大地震倒塌,若要取得使用執照須做地質探勘,預計八至九月能取得三樓的使用執照。將持續與業者溝通,期盼年底能委由專業團隊營運空間。

    陽光電城位在花蓮市重慶路,原先是花蓮舊火車站修車廠所在地,車站遷址後,縣府二○○九年改建為以太陽能發電為主的建築,希望成為東部海岸旅遊的休閒中心,不過前縣長傅崐萁二○一三批評為「難看的鐵工廠」,計畫拆除後在現地興建一百五十公尺高的地標觀光塔,但計畫未推動建物也荒廢多年,縣府二○二一年為賦予新生命,決定以四期工程將園區轉型為原住民族文創產業聚落空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