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研究幼兒、小鼠 善良可以教出來

清華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左三)與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右三)引導幼兒在遊戲中合作。(清大提供)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善良是可以教出來的!清華大學跨物種研究發現,幼兒學會自控後,將可發展出正向互動及利他行為,對他們未來的人際相處與心理健康產生長遠的正面影響。
清大幼教系特聘教授周育如與生科系副教授郭崇涵組成研究團隊,開展幼兒與小鼠的跨物種研究,他們最新一篇抑制攻擊行為可引導發展出利他行為的論文,登上了國際期刊《行為與大腦功能》。
學會自控發展利他行為
郭崇涵指出,動物會有爭奪主導地位的攻擊行為,也有相互理毛促進和諧的「利社會」互動,採「侵入者實驗」,將小鼠單獨關籠一週,牠會為了保護領地攻擊侵入的陌生小鼠;但破壞牠主掌攻擊的腦區後,不僅不攻擊,還開始為對方理毛,主動表現出友善的利他行為。
衝動和攻擊行為減少
周育如則針對一百多名四到六歲幼兒,進行與小鼠相對應的研究,追蹤一年觀察幼兒自我調控能力的變化,發現當幼兒自我調控能力越好時,不僅衝動和攻擊行為減少了,他們分享、關心、幫助、甚至與人合作的行為也相應提高,與小鼠實驗的發現相互呼應。
周育如表示,在學習自控之前,幼兒的表現較直覺,如看到玩具就搶過來,你打我、我就還手打你。在提升自我調控能力後,則可舉手等到老師同意再講話,玩具輪流玩,面對衝突也可冷靜去思考解決。她強調:「良好的自我調控是可以教出來的,這比知識的教導更重要!」也正在研究用音樂節拍或跳舞等,教導幼兒控制行為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