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妹妹 彭徐鈞用AI找癲癇病灶
北醫大彭徐鈞與北榮醫師團隊合作,開發AI工具「qPET」輔助醫師分析大腦的正子影像,找出癲癇病灶,有助後續顳葉癲癇手術前規劃。(彭徐鈞提供)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因妹妹有癲癇症而開始從事腦科學跨域研究!」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彭徐鈞從博士班起,一心投入神經科學研究,想幫助癲癇患者。他與北榮合組團隊,用AI精準分析大腦正子影像,開發出「qPET」模型定位出人眼分辨不出的病灶,輔助顳葉癲癇切除手術,讓開刀更安全。
從博士班開始投入研究 至今15年
彭徐鈞表示,因為妹妹從小有癲癇症狀,自己從博士班開始投入研究至今十五年,癲癇是大腦不正常放電,不分種族地域,約佔人類群體○.五到一%,換算台灣約十五到廿萬人,目前吃藥為主要療法,但三成吃藥仍無法有效控制,需外科手術等協助。
開發軟體 辨識鎖定顳葉癲癇腦區
目前外科有大腦顳葉癲癇切除手術,然而臨床醫師必須審慎辨識病灶,避免損害大腦;彭徐鈞說,二○二一年起利用AI工具,分析大腦正子影像,在國網中心協助下,開發「qPET」軟體,鎖定十個與顳葉癲癇有關腦區,讓機器學習大腦細胞代謝葡萄糖的數據等細微變化,找出病灶。
彭徐鈞統計,約四分之一的正子影像,醫師肉眼無法辨識病灶,這時AI可幫忙,目前與北榮醫師尤香玉、施彥丞、李哲皓合作,臨床外部測試集中分析逾廿個手術患者,qPET高達百分百正確率,且即便有難分辨的病例,AI仍可提供各病灶位置的高低機率,輔助醫師判斷,未來希望技轉,造福更多人。
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彭徐鈞因妹妹有癲癇,花15年投入相關研究,如今結合AI,開發可輔助臨床醫師判斷病灶的工具,讓開刀更安全。(彭徐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