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美人茶評鑑 恐淪「球員兼裁判」?
新竹縣東方美人茶(膨風茶)優良茶評鑑,自2019年起分為初審及複審階段,初審工作由新竹縣初審團評茶委員擔綱,複審則由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專家進行。(記者廖雪茹攝)
有茶農認為 初審委員參加評鑑不尋常 也有人肯定促進交流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全國矚目的新竹縣東方美人茶(膨風茶)優良茶評鑑,得獎攸關茶葉身價,自二○一九年起分為兩階段,先由新竹縣初審團評茶委員初審之後,再由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專家複審。有茶農認為,初審委員本身也是參加評鑑的茶農,「球員兼裁判」似乎不尋常;也有茶農肯定初審制度,農政單位認為可促進茶業深耕及多元發展。
農政單位:初評只分淘汰、入選和一花
竹縣府農業處和茶改場表示,建立東方美人茶(膨風茶)的初審團,主要就是為了建立初評制度及委員在地化、傳承茶葉風味。因此,二○一六年起即透過北埔及峨眉鄉農會邀集茶農參加茶改場專業訓練,經初級班、中級班、再經考試合格並甄審,通過層層考驗後擔任初審團評茶委員,任期兩年。評鑑過程全程直播,且初審只會篩分出淘汰茶和入選茶,以及獲得一花的茶,二花以上到特等獎皆由複審選出。
評定等級、特等獎 最終複審決定
但有茶農說,任何比賽都應該公平公正,參賽者又是評審員「感覺有點怪」;但強調並非不相信初審委員的公正性,而是遊戲規則本身不尋常,畢竟初評員站在第一線把關參賽茶是否入選晉級。此外,培訓須通過學科和術科,對老茶農並非易事;另許多種茶到製作一手包辦的茶農無暇參加培訓。建議讓不同縣市評茶師做互評。
也有茶農支持初評制度,認為此制對茶農交流和精進技術有益,且初評員投入相當多精神但僅領取車馬費。農會並提及,除了參賽茶樣編列明碼與暗碼,初評分為兩組,秤重、倒茶、品茶等事項輪替進行,初評一花複審會再次確認。
農業處:大型茶區都推動初審
農業處長傅琦媺指出,新竹縣東方美人茶(膨風茶)優良茶評鑑參賽點數逐年成長、位居全國同類茶葉之冠,和南投縣鹿谷鄉、嘉義縣梅山鄉等都是上千點參賽,評鑑過程相當耗時,為減輕茶改場負擔,同時鼓勵茶農參與評鑑,大型茶區都有推動初審制度。
農業處說,初評員幾乎每年培訓,初審團甄選每兩年一次,然礙於在地茶農數限制,目前通過初評委員資格審查者僅十四人,十二位在地茶農及從事茶業相關工作者,兩位外縣市人員。每次評鑑初評員十至十二人,不像其他茶區擁有數十位甚至上百位委員可輪替。全國僅新竹縣有建立東方美人茶(膨風茶)的初評團,無法也無資格和其他市互評。
東方美人茶(膨風茶)的茶菁品質至為關鍵,茶改場作物改良科長林金池表示,極端氣候下茶園維護備受挑戰,將建議竹縣府邀請資深茶農擔任講師傳承經驗與技術,也讓資深和年輕茶農有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