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平台衝擊傳統媒體》學者示警:壟斷資訊流通方式
〔記者陳心瑜/台北報導〕傳統媒體廣告收益、新聞產製受跨國數位平台衝擊,學界「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調查報告顯示,民眾愈來愈依賴各種平台接觸新聞資訊,形容「大型網路平台襲奪數位廣告營收」。報告示警跨國數位平台利用演算法、個資蒐集工具、廣告追蹤程式吸引讀者注意力,不僅影響傳統媒體廣告營收,更壟斷資訊流通的方式,嚴重恐危及言論自由、民主基礎。
利用演算法搶讀者 襲奪數位廣告營收
報告指出,近年來閱讀紙本報章雜誌人口逐步下滑,去年度不看報章雜誌人口比例已超過七成,但閱讀報紙與雜誌的讀者中,六十三%瀏覽新聞資訊,這顯示讀者仍有「看新聞」的習慣。
報告也指出,一般民眾以網路媒體作為主要獲得新聞資訊的來源,以去年為例, Google與臉書(Facebook)主宰台灣新聞媒體網站的流量高達七成;Google最多達五成、Facebook兩成,其他三家平台合計大約僅五%,依序為Line的三%、Yahoo News二%、Microsoft Bing的○.四%。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劉昌德表示,報業、雜誌等平面媒體受到數位平台衝擊,近十年發行量腰斬,二○一九年每百戶訂報率僅一成;且讀者上網閱讀,流量源頭多來自Google、Facebook,導致報業跟雜誌內容受到很大的影響。
報告指出,雖然傳統紙本媒體也開始經營數位出版因應,但資訊管道逐漸被各大跨國數位平台主宰後,使用者也愈來愈依賴各種平台「間接」接觸新聞資訊,新聞媒體網站也更加依賴數位平台引導使用者流量。
數位平台甚至衝擊新聞業的人力結構,傳統新聞工作者記者、攝影與編輯人數比例下降,最近十年來由四成減少至三成。數位化人力包括社群編輯、多媒體、資訊工程等,則從原本約一成的比例,逐步上升至兩成。
這份「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調查由文化部補助、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發起,並與台北市報業商業同業公會合作,委託公正單位研究,計畫主持人為政大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台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台大新聞所助理教授蔡蕙如、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張春炎、律師周宇修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