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調查指引 最長得監測21天
疾管署︰分高、中、低3種風險 高風險者須每日回報狀況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我國前天出現首例猴痘確診病例,是一名廿多歲從德國入境的本國籍男性,我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之後,第三個出現猴痘案例的亞洲國家,並通報世界衛生組織。疾病管制署昨公布「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分高、中、低三種風險,高風險得主動追蹤其健康狀況到最後一次與病例接觸後廿一天,並每日到「接觸者健康管理系統」回報。
依指引匡列首例接觸者共9人 無人「高風險」
因應這起首例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昨天依照新版的工作和調查指引匡列風險接觸者共九人。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說,這是相當新的疾病,一開始擴大匡列許多人,但其實很多人都有做好防護、甚至距離很遠及無接觸,例如司機等,根本與病患沒有接觸到。
莊人祥說,根據工作指引,疾管署已經將不需要列為接觸者的人排除,且其他醫護人員都有做好適當防護,「同住家人」也沒有真的同住,因此最新的匡列對象僅剩九人,且沒有人屬「高風險」。
接觸風險等級「高風險」情境包括同住家人;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之性伴侶;曾在無適當防護下,皮膚或黏膜與確診病患之皮膚、黏膜或呼吸道分泌物,或可能被其污染之物品有接觸者;於個案執行會產生飛沫微粒之醫療措施時,未穿戴N95面罩與護目鏡/面罩,且位於同一房間或相距二公尺內之醫療相關人員;清掃被污染房間無適當防護,可能吸入飛沫或揚塵者;實驗室操作過程中曾於無適當防護狀況下暴露於具活性的猴痘病毒,或可能含有病毒之檢體者。
高風險接觸者的處置須主動追蹤其健康狀況至最後一次與病例接觸後廿一天,並每日到「接觸者健康管理系統」進行回報。
另外,為接觸者進行衛教工作者,若無症狀可正常工作生活,但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免疫低下者、孕婦與孩童,以及在健康監測期間避免性行為、捐血。若在追蹤期間出現發燒或出疹,應協助其就醫。
健康監測期避免性行為、捐血 發燒或出疹應就醫
另外,遇特殊情境時可請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防疫醫師協助判斷。須匡列的接觸者仍應視疫調情形調整,另於特殊情況下,可依據現場疫調及風險評估結果,採取較嚴格標準,擴大匡列範圍及採行必要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