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東門城改造亮點 林智堅帶路體驗
林智堅:提供無障礙空間 更具穿透性 展現古蹟與現代融合之美
〔記者洪美秀/竹市報導〕新竹市國定古蹟東門城「迎曦門」有近200年歷史,市府向中央爭取前瞻經費,共投入4365萬元完成環境改造。市長林智堅說,改造後提供無障礙空間及大階梯,更具穿透性,展現古蹟與現代融合之美。
200年歷史 逾4千萬改造
林智堅說,20年前,建築師邱文傑首次以「新竹之心」改造東門城,當時獲台灣建築獎首獎及第2屆遠東建築獎傑出建築設計獎;20年後他擔任市長,邀請邱文傑為東門城注入新思維、新生命,再次改造,古蹟風華融入現代需求,有不少亮點。
廣場更親民 大階梯觀眾席
首先是讓東門城廣場使用更具彈性,邱文傑改變過去高低階梯的形式,改用大階梯作為觀眾席,除可容納比以前多一倍人數,並把古橋墩與表演場地和後台做分割,夏天透過噴灑水霧降低溫度,讓東門城更親民。
3座古橋墩 重見市民眼前
其次是,邱文傑把廣場中央的3座古橋墩重見市民眼前,並將橋墩分為中國清朝、民國與日治時代遺跡,代表3個時代歷史,民眾可藉由碰觸遺跡,認識東門城歷史。
便民 地下道增無障礙坡道
再者,邱文傑透過東門城地下道連接到護城河處,將平台下降,讓民眾可坐在砌石坡上親近水,並增加無障礙坡道,讓輪椅、娃娃車都能進出;大雨來時,東門城廣場則可做小型滯洪池,減輕下水道系統負擔,發揮治水防災功能。
林智堅表示,東門城地下道過去是學子練街舞的場所,邱文傑在廣場一側打造成鏡面長廊,兩邊地下道牆面與天花板採用不鏽鋼,讓空間感倍增,並加條燈和插座,方便年輕人使用。
林智堅說,進入地下道前有道紅磚牆,是邱文傑保留廣場原先的材質,再用手工藝展現的竹模牆,呼應竹塹城的歷史,而廣場連接地下道處有座拱圈遺跡,上有文字提醒經過要「低頭」,表達對東門城古蹟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