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小檔案》扶鸞 民間向神明問事儀式

2020/11/20 05:30

「扶鸞文化」以文字作為媒介,早期用來預測科舉考題,屬於仕紳活動,鸞堂因此成為清朝時期上流階級的聚所。到了日治時期,沒了科舉考試,鸞堂漸漸宗教化,扶鸞轉變成民間向神明問事的儀式。

鸞除了有神的使者之意,民間相傳,孔子見一隻鸞鳥,在沙地以尖嘴寫字,向他傳達天意,促成中國私人興學;孔子後來若有疑惑,必請示鸞鳥,但鸞鳥無法常常降臨,所以孔子與學生以木筆代替鸞鳥,在沙盤寫字,演變成扶鸞儀式。鸞堂供奉5位恩主公,包含關公、呂洞賓、張灶君、王靈官、岳飛。(記者蔡昀容整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