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放射治療患者 頸動脈狹窄好發族群

2019/08/20 05:30

▲患者接受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圖為情境照。(照片提供/蘇亦昌)

文/蘇亦昌

80歲的張先生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病史。10年前,張先生曾因咽喉腫瘤接受過頸部放射線治療,治療成效良好,腫瘤也控制得宜,沒有復發。最近兩年,張先生開始有容易頭暈,改變姿勢時容易昏厥的症狀。雖然沒有明顯的肢體無力,但這種暈眩的感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就醫後,神經科醫師安排頸部超音波檢查及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檢查,發現張先生位於兩側頸部、負責大腦血流供應的血管(稱為內頸動脈),均有嚴重狹窄情形。因此,神經外科醫師利用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的技術,打通原本狹窄的血管,張先生這種容易暈厥及頭暈目眩的症狀,也就獲得了大幅改善。

頸動脈狹窄是一個很常見的缺血性血管疾病,其發生原因,和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等危險因子息息相關。然而,像張先生這種沒有這些危險因子,但曾接受頸部放射線治療的患者,也是頸動脈狹窄的好發族群。

放射治療時所產生的輻射線,容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而引起血管壁的變化,研究顯示,放射治療5年以後,這種血管壁變化的現象就會逐漸明顯,依據類型不同,可能的血管病變包括有動脈硬化、動脈瘤或動脈剝離等。其中,動脈硬化導致動脈狹窄的機率最高,當狹窄日趨嚴重後,就可能出現腦部供血不足,甚至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

針對這類疾病,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且不具侵入性的檢查工具。臨床上建議,病人因任何原因需接受頸部的放射線治療時,宜考慮於放療5年後,定期接受頸部血管檢查,以提早偵測頸動脈狹窄的可能性。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