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學運文物 台史博接手典藏
中研院移交318公民運動文物給台史博。 (記者劉婉君攝)
〔記者劉婉君、楊淳卉/綜合報導〕兩年半前受全民關注的三一八公民運動(太陽花學運),相關文物中研院歷經兩年整理,昨移交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七千兩百餘件實體物件中,包括當時內部運作關鍵的「值班日誌」,還有過去事件中少有的網路數位媒材資料及數位電子檔案,將由台史博接手保存、典藏與後續的深入研究,為未來子孫留下珍貴文物。
中研院整理出7200餘件實物、網路資料
移交的文物中除了關鍵的值班日誌,還有書信、民眾為參與者加油打氣的便利貼、抗議標語、海報、布條、文宣等,由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謝國興代表移交台史博館長王長華,文化部文化資源司長陳登欽也到場見證。由於數量龐大,台史博預估,所有文物僅清潔、入庫、上架,就約需兩年時間才能完成,將借助大數據分析協助整理。
台史博估花2年時間才能入庫、上架
過去兩年,中研院已清點、記錄,並完成「三一八公民運動文物紀錄典藏庫簡述」(http://public.318.io/about)及「三一八公民運動」(http://expo.318.io/),於網路平台公開。台史博昨也以「為明日收藏:三一八公民運動與當代典藏」為題舉辦座談會。王長華表示,現在就是未來的歷史,藉由將當代重要的物件留下來,反映社會的思潮,讓後代子孫可以更了解我們這一代怎麼做決定、如何思考。
陳登欽說,學運期間,許多人廿四小時守在網路前關心事情發展,再看到當時的文物照片,仍覺得相當激動。除了實體物件,網路世界資料的收集,對博物館典藏、往後詮釋也是一大挑戰。
三一八運動史料召集小組成員王信允表示,很感謝中研院學者協助,把這些文物謹慎轉由國家歷史專業博物館典藏,至於這些文物的詮釋權,就留給全國的公民。
太陽花運動發言人施懿倫表示,三一八文物較未受天氣因素毀損,又有中研院學者出面促成保存,非常幸運。對照香港雨傘運動,文物是由民間自發來庫存,也很值得台灣參考,期待未來兩邊文物保存跟研究上能有更多交流。
中研院整理出來的三一八公民運動文物。實體物件達七千兩百餘件。 (記者劉婉君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