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柏緯、黃邦平/台北報導〕中研院將針對「地震防災」與「深度減碳」提出政策建議,認為應提升建物的耐震力、強化地震警報系統等;前院長李遠哲指出,災害很難避免,但可以建立模式迅速恢復災區的指揮體系與機能,以利加速救災與復原。
張國鎮:防震應有優先次序
負責執筆「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的銘傳大學教授陳亮全說明,台灣人口集中在都會區、建物密度高,若發生大地震,後果不堪設想。
初步六點建議分別為:提升建物耐震力、強化地震警報系統、大量收容與返家支援、政府與企業能持續運作的能力、地動模擬與損失評估、落實防災教育並推廣實地訓練。
國家地震中心主任張國鎮提醒,經費有限,應該要有優先次序,像今年二月地震中倒塌的台南維冠金龍大樓這類建物就該優先補強,也可向建商收取費用。
此外,針對深度節能減碳的議題,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也與原能會核能研究所合作,研討政策建議;主任王寶貫表示,各國承諾的減碳目標都不易達成,但對台灣而言,這卻是融入國際社會、產業轉型和發展永續社會等三大契機。
他分析,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機會還不錯,例如太陽能設備出口居全球第二、風能發電密度也居全球第二,地熱與洋流潛力大,估計洋流高達六十GW(吉瓦,即十的九次方瓦特),足夠台灣全年用量,此外,還有生質能等新選項。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強調,將推動養豬沼氣再利用、生物碳回收成有機肥,下月也將向行政院提案,如何讓優良農業生產、又能發揮綠能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