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揭「杜拜鄙視鏈」分享親身工作經驗! 曝台灣人在當地階級

網友分享自己在阿聯酋杜拜的工作與生活觀察。圖為杜拜。(法新社)
李欣潔/核稿編輯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一名台灣網友近日在論壇Dcard上發表貼文,分享自己在阿聯酋杜拜的工作與生活觀察,指出當地社會存在明顯的階級與種族差異,被他形容為「全球化的階級展演現場」。文章貼出後引起討論,原PO以親身經驗梳理了在杜拜社會中被視為不同「等級」的各國族群,引發不少台灣人對於海外發展現實的省思。
原PO在文中表示,原本以為杜拜是國際化、多元文化融合的城市,但實際居住後才發現,「這裡其實是:全球化的階級展演現場」。從膚色、國籍、口音,到職業類別、護照種類,無不影響一個人在當地能否住得起高級住宅區Marina、吃得起牛排、進得了高樓。
原PO文中依據自己在職場與生活中的觀察,將杜拜的「人種階級」劃分為8大類:
A級:阿聯酋本地人
被形容為「開局金手指」,享有房屋補助、婚禮資助、政府專屬職缺及高薪短工時等福利。「他們不參加比賽,但永遠站在頒獎台上」,原PO如此形容其特權地位。儘管當地政府近年推動政策,強制企業僱用一定比例本地人,但實務上本地人因效率低與薪資高,企業多選擇繳納罰款以避免聘用。
B級:歐美白人族群
原PO評為擁有語言與國際品牌背景優勢的西方白人,常被視為管理職首選。相同工作若由白人擔任是「顧問」,由印度人擔任則變成「助理」,薪資落差甚大。該網友指出,許多履歷「光鮮亮麗」,但實務技能卻難以匹配。
C級: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人士
雖非本地籍,但財力雄厚、社交圈廣,生活質感顯著高於平均水準。不同GCC國家亦存在自身的鄙視鏈,例如沙特、科威特、巴林高於伊朗、黎巴嫩,再高於戰亂國家。
D級:印度高知識分子與專業人士
為科技、金融與醫療產業的重要支柱,但與此同時,他們的親戚可能在建築工地領著1000迪拉姆(約新台幣8150元)薪水過著艱困生活,形成階級斷層。印度與巴基斯坦人勞力輸出,被認為是杜拜崛起的「地基」,卻往往不被主流社會重視。
E級:東亞人,包括台灣人
被形容為「乖巧、穩定、存在感低」,雖有時被誤認為中國人,但逐漸被認識與重視。原PO分享,越來越多當地人知道台灣,也會主動聊起晶片與政治局勢。該群體在杜拜的階級定位浮動、介於D與E之間。
F級:東南亞服務業人員(菲律賓、印尼等)
主力集中於美容、美甲、餐飲服務業,語言能力尚佳、服務意識較強,但也常因為生活觀念差異被貼上「樂天、懶散」標籤。
G級:南亞藍領勞工
從事基礎建設工作,在高溫下建造摩天大樓與地鐵,但薪資低、生活條件艱困。有工人坦言:「我們蓋了這麼多房,卻沒有一個是我們住得起的。」
H級:非洲移工
處於被「系統性忽視」的狀態,儘管語言能力優秀,履歷投遞仍常遭冷落。一些人表示,將名字改為「Tom」或「Simon」等西式名字後,求職成功率立刻提升,凸顯種族歧視潛藏於制度之中。
綜合以上,原PO表示,台灣人在杜拜多處於D與E階層的邊界,是「可以被看見,也可能被忽略」的存在,常被誤認為中國人,但也逐漸因產業與文化實力而獲得關注。他也提到,在當地,「人脈比履歷重要、簽證比能力關鍵,護照甚至比工作經驗更有價值」。
文章最後指出,杜拜確實存在眾多機會,但「這不是努力就會成功的地方」,建議有志前往當地工作或發展的台灣人,不只要有實力,也要有清楚的策略與對現實的理解。「夢想沒有錯,但你要看清夢場的規則,才能真正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