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所雙管齊下 濱海地區苗木綠化存活率提升到56.8%

林試所嘉義中心四湖試驗站篩選適合樹種,在雨季密植造林,還施用肥料等改善土質等方式,提高濱海地區苗木存活率。(圖由林試所提供)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台灣沿海地區因土地鹽鹼化,綠化難度高,西南沿海區還有地層下陷問題,農業部林試所近年除篩選出適合這類土地栽種的樹種,林試所轄下嘉義研究中心四湖試驗站也推動新復育方式,在雨季採取密植造林、施用蚓糞肥料改善土質,也鋪設稻草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提高苗木存活率。
為更進一步復育濱海鹽化地帶的綠被,林試所嘉義中心四湖試驗站經試驗發現,在5月到9月雨量較豐沛時期栽種苗木,並搭配適合的栽培策略,可大幅提高苗木存活率,林試所四湖試驗站團隊在無林木覆蓋的試驗區選用白千層、穗花棋盤腳、苦藍盤、黃槿、苦楝、土沉香、欖李、紅海欖等耐鹽耐淹的植物,在有其他林木遮蔭試驗區則選擇銀葉樹、瓊崖海棠、台灣海桐、草海桐、榔榆等物種強化林下植物層次結構,發現整體存活率達56.8%,比過去約3成的存活率更高。
林試所指出,濱海地區土壤鹽鹼化程度高,都遠超過一般作物可承受的標準,因此採用密植造林策略(1公尺 × 1.5公尺)、施用蚓糞肥改良土壤結構,並鋪設稻草蓆以減少地表蒸發與鹽分回升,有助於提升苗木存活率,也能增加土壤涵水能力與穩定微氣候;團隊也發現,在經過整理的試驗區,天然植生的族群也更豐富,從原本的只有19種,增加到80種,認為這代表林下環境溫濕穩定,對植物萌發具關鍵影響。
林試所進一步指出,在試驗下可發現部分樹種表現出更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如土沉香、苦藍盤等,分別有有91.7%與79.7%的存活率,團隊也進一步分析各樹種的地徑生長速率,發現白千層為速生樹種代表,地徑日增長率達0.014mm/mm/day,披針葉紐仔樹與苦藍盤約為0.009–0.010,而相對緩慢者如海茄冬與銀葉樹則小於0.005,可做為未來營建碳匯林與防風林的重要參考。
林試所副所長吳孟玲表示,未來將持續集中資源扶植高適應力物種,並且會嘗試以天然更新搭配人工補植方式,另也因應海濱區風勢強勁,未來一個樹穴將不再只種1棵,而會同時栽種2-3棵苗木策略等,讓復育更彈性,該所也成立種樹諮詢中心,提供各界適地苗木諮詢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