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前夕 民間首推「瓶到瓶」食品包材再生循環

產官學4日齊聚環境部,響應民間首個食品包材循環民間專案小組成軍,共同發起寶特瓶「瓶到瓶」倡議,助攻2030減塑目標。(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台灣寶特瓶回收率95%,製造端卻大多使用塑膠新料,鮮少採用再生料,為提倡環保與資源循環,民間首個食品包材循環民間專案小組,在明日世界環境日前夕,今(4日)正式成軍,並獲30個組織及KOL響應倡議,盼推動飲料商的寶特瓶再生塑膠占比達30%,逐步實現「瓶到瓶」的閉鎖循環。
為響應全球塑膠減量趨勢,由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與三人恆好共同發起的「瓶到瓶(Bottle to Bottle)」專案小組,於今日正式成軍,成為台灣首個民間推動食品包材循環的倡議平台,助攻2030減塑目標。
計畫主持人、自然環資董事長陳瑞賓表示,專案小組將致力推動台灣飲料商2030年寶特瓶再生塑膠含量達30%,期盼產業透過具體行動,減少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三人恆好執行長劉曉蓉也說,感謝近30個單位不用電話解釋,就願意參加連署,如今萬人連署,需要將食品飲料再生包材等科普知識與理念,推廣給更多人理解。
環境部長彭啓明也與會致詞,他說,每年跟歐盟駐台單位推動淨灘,多年來都重複,海灘污染仍在,被質疑「還要往下做嗎?」顯見海洋污染及塑膠資源過度浪費,真的是很大問題,對此也響應民間瓶到瓶行動,政府將跨部會協商,如食材安全要由衛福部認定,透過產官學及公民團體結合力量保護環境,再提「資源循環推動法」下半年將修法,強調納入綠色設計鼓勵業者使用再生料獎勵,是否法規強制則待社會共識,另外,政府綠色採購方面也會努力。

民間首個食品包材循環民間專案小組成軍,並推動寶特瓶製造使用再生料,實現「瓶到瓶」資源循環。(記者吳柏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