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逾200所中小學社團發展 教育部補助近3000大專志工投入

國立嘉義大學蘭潭國樂團帶動中小學課程辦理情形。(圖由教育部提供)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大手牽小手傳承社團經驗,教學相長!教育部去年共補助49所大專院校近3000名學生志工投入推廣中小學社團行列,領域廣泛包括學術性、技藝性、服務性、康樂性等社團,除了與中小學生知識技術指導切磋,也磨練大專生待人處事及溝通能力。
為讓學生社團活動能夠向下扎根、永續發展,引導學生參與正向課外活動,並提升社會參與的精神與能力,教育部補助各大專校院申請辦理「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去年共補助49所大專校院164個社團執行215個計畫,計2764位服務志工至215所中小學帶動社團發展,服務8455位中小學學生。
教育部指出,各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與鄰近社區的中小學校進行合作,結合自身專長領域辦理定期社團活動,帶領中小學小朋友擴展課外視野,並藉以發展多元化素養、體驗創新設計思維活動及培養對美善事物的賞析與生活適應能力。社團類型包學術性、學藝性社團;服務性社團;體能性、康樂性社團;自治性、綜合性社團等。
如「國立嘉義大學蘭潭國樂團」與嘉義大學附設國民小學合作,經由一次次的教學互動,不僅提升小學生的國樂知識與琴藝,也透過音樂成果發表會,鍛鍊大學生協調處事能力,彼此相輔相長。
而「大仁科技大學貝斯特生命教育社」則以生命教育為精神內涵,透過一連串的課程,運用繪本故事、思考體驗活動以及律動、戲劇等多元藝術,讓屏東縣青山及青葉國小學生們,學習人際互動,在團隊合作的互動模式中學習服務、互助與關懷,進一步提升領導能力及強化人際關係。
教育部表示,大專校院學生社團透過規劃及設計一系列活動並引導中小學生參與體驗的過程,不僅得以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磨練社會參與所需的多元化能力、提升中小學生的課外活動資源,參與的中小學校學生也可以擴展學業以外的視野、豐富美感體驗及探索正向的課餘興趣,讓學生社團活動的教育功能可以永續發展,並陶冶學生的全人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