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偏鄉離島幼兒園增能 教育部投1300萬元

教育部113學年投1300萬元,協助包括澎湖縣在內13個縣市的幼兒園教保人員增能,澎湖縣將幼兒課程結合在地生活。(圖由教育部提供)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照顧偏鄉及離島地區孩子的學習權益,教育部113學年度補助13個縣市、537所幼兒園計1300萬元,在大學教授與輔導員協助下,支持幼兒園教保人員專業成長,例如將教學模式由坊間現成教材,調整為結合在地文化和生活議題的學習內容,創造幼兒享玩、會玩、樂玩的學習情境。
教育部國教署組長王慧秋以澎湖縣為例說明,結合教育部支持性輔導及教保輔導團的雙重專業力量,輔導支持縣內幼兒園專業成長,透過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陳正乾的輔導,推動學習區教學,讓孩子在積木組合中學習分類與空間建構、在角色扮演中重現生活經驗、從語文的自信表達,到數學的邏輯推演,透過遊戲讓孩子將概念內化為能力。
另為促進幼兒園間課程推動經驗交流及成果分享,澎湖縣今年起規劃辦理全縣國小附幼的課程分享與研討活動,邀請教保服務人員共同探討孩子的學習歷程,提升教保服務人員課程設計專業知能,期盼透過在地文化課程設計,讓孩子探索澎湖之美,在遊戲與學習中感受家鄉文化的厚度。
此外,宜蘭縣南山國小附幼結合國小部,推動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結合在地部落傳統文化特色融入教學情境,讓幼兒透過課程認識自己的家鄉文化,培養對部落文化的認同,在輔導員支持下,與國小規劃一系列在地文化活動,以泰雅族傳統歲時祭儀守月文化活動,進行為期1個月的課程教學活動,包含祭儀祭典規範、傳統食材、編織及歌謠吟唱、依泰雅生活規範訂定班規並遵守等。寒溪國小附幼則透過參與支持性輔導計畫,在教授與輔導員入園協助下,將教學的模式從坊間教材,調整為以在地化課程為主軸,透過串連遊戲、操作與議題討論,生活於問題解決思考的脈絡學習,創造幼兒享玩、會玩、樂玩的學習情境。